王柯团队

创业项目
当前位置:王柯团队 > 网络创业 >

豆瓣十年:从小众到大众,失落与释然

2024-08-12 王柯团队
豆瓣十年:从小众到大众,失落与释然

十年,中国浮躁的互联网环境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网站的兴衰。

在各个网站相互模仿,急速扩张,为抢夺用户争得头破血流之际,豆瓣却显得那么不慌不忙。十年间,豆瓣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原创性的网站从未大火过,一直平稳增长。十年来,豆瓣影响了无数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和挖掘了一批又一批文艺青年。它挑战了文艺界权威的排行榜和流行风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构筑了一座集体精神家园,让无数寻觅精神生活的人找到依托。它打破了传统科班式创作的游戏规则,对创作的鼓励机制让各领域的独立创作者在这里自由摸索、挖掘自己的风格。

近几年,豆瓣越来越大众化,“文艺青年”如今似乎已经不是什么好词了,它随着“旅行”、“梦想”等词汇的滥用,逐渐被符号化。老一批曾对豆瓣这个地方有着高度认同感的用户,在它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文化身份认同的失落。每一次豆瓣改版几乎都遭遇吐槽,甚至有用户为此自杀式注销。旧日的“文艺青年”群体似乎受到了侵略,昔日“精英式”的氛围似乎逐渐因为用户群的扩大而稀释了。

而随着用户群的扩大,更多人进入豆瓣来定义自己的身份,人们在这里各取所需,每个使用者自身的特质都定义了豆瓣。豆瓣越来越像这个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豆瓣。

一个人的豆瓣

“从所有人,到所有人:感谢和我们在一起。生日快乐!”2015年3月6日,阿北在豆瓣广播里说。豆瓣一转眼已经十年了。

2005年3月6日对杨勃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携带着豆瓣上线了,他在豆瓣上的名字叫阿北。

朝阳门附近有个“豆瓣胡同”,阿北曾经住在那里。十年前,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在豆瓣胡同附近的一个星巴克里写源代码。豆瓣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一直到2006年,豆瓣上线快一年的时候,才有了第一个正式入职的员工。

“处女座”,“理想主义者”,“全才型人物”。昔日陪伴阿北打拼的豆瓣元老级员工这样形容他。阿北物理学博士出身,计算机并不是他的专业,但是他从高中起就对编程感兴趣,也是个老网虫,从1992年就开始上网,在互联网上摸爬滚打了多年。

因为阅读热情,阿北想要搭建个“臭味相投”的圈子。“当时就是有一个想法,自己看了很多书,跟周围同事、朋友沟通感觉自己学的东西有限,别人看了一些好书、有一些好的东西,我们是否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体验,用什么更好的方式和别人分享。”阿北在2006年的一次访谈中谈及做这个网站的初衷。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

最新文章
咨询客服 领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