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景点通》的流量和下载量创下新高。这个成绩很令人鼓舞,不过包括景点通在内的所有旅游类应用都还在摸索商业模式的路上,只为用户量增加就谈欣慰未免太过宽于律己。趁着假期,我梳理了创业四年经历――这四年,除了产品迭代以外,我和团队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寻找增量用户和挖掘精准用户上,有经验,也有教训。对于初创公司,找到目标用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想把我的总结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一阶段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出名要趁早”
我很喜欢旅游。不过,旅游之前的攻略准备,太磨人。在2007年的时候,我就想是不是可以研发一款产品,不用提前准备攻略,可以让许多像我一样的人“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2009年,iphone的平台开放了。我和我的合伙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故宫》这款应用,放在苹果应用商店,售价2.99美元。那时候好的应用很少,我们故宫导游的产品质量远远高于同类产品。所以,苹果会主动给我们最好的推荐位,许多媒体也主动报道我们,没有像现在这样还需给渠道付费。2009年底,我们的故宫应用还跟着iphone一起上了央视。
故宫应用是付费下载,大概有几千次下载量,我们赚了几万块钱。之后,我果断辞职,算是在2010年春节后正式创业。
我们又趁着世博会的热劲儿,在2010年5月推出世博会导游,售价0.99美元。大概有3―4万下载量,还第一次有了广告植入。我记得世博会导游上线的第三天,就排到了苹果中国应用商店总榜单的第一名。
在这个阶段,我们在渠道推广上几乎没有花钱。当时的应用少,不存在刷榜和砸钱的现象,而且苹果对好的应用还会主动帮忙做推广和宣传。媒体也是。我们经常开玩笑,出名要趁早。在这个新兴行业的初期,早出名的好处,就是有许多免费资源可以让你用,你可能比较容易“冒”出来。这个阶段的用户质量是很高的,很大比例的用户一直使用我们的产品至今。
第二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2月):免费下载带来的海量用户
开局的顺利,让我觉得付费模式是可以复制的。于是,我们从2010年10月到年底,一口气开发了《天坛》、《雍和宫》、《外滩》等十几款应用,挂在苹果商店等待付费下载,结果鲜人问津。这十几款应用,总共收入不到1万块钱。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