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团队

创业项目
当前位置:王柯团队 > 网络创业 >

中国企业家前执行总编:好编辑是怎么炼成的?(微信运营必读)

2024-08-12 王柯团队
中国企业家前执行总编:好编辑是怎么炼成的?(微信运营必读)

这是原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张刚(现财视传媒创始人、CEO)发表在微博上的一系列文章,值得每个编辑人员仔细思考阅读。文章很长,先保存吧!

一、你需要做多少案头准备?

我经常说,报纸是快餐,一日三餐,每天都要吃;杂志是满汉全席,吃的就是深度和品味。那么,无论报纸还是杂志,对记者的基本要求都是:

1、广交朋友,独特信息源充分是你成为优秀记者的第一步

要素:

a,好记者要善于交朋友。

你们看电影里,一些记者神通广大、黑白通吃,当然有戏剧的成分,但道理没错。如果你的朋友不够多,很“宅”,读者希望从你这里获得什么呢?你说我可以上网。对不起,全国网民有6、7亿,他们也能做记者吗?

以前答案是否定的,现在有了微博,好像又能了,但这是最初级的,他们没受过基本的新闻业务训练,所以,6、7亿网民里成为优秀记者的,基本是千万分之一的概率。

b,要勤于跑动,电话、邮件永远替代不了当面沟通。

我曾经有个排序,大家可以当做标准,永远别偷懒:能争取当面沟通,一定当面;实在不能,要保证电话;电话也不成,才是邮件。寄希望于通过MSN、QQ聊天采访的话,你一定会招来麻烦。

比如6年前记者,写富士康是“血汗工厂”,题目叫:富士康,机器罚你站12个小时。就是MSN聊出来的,结果后来被起诉,家产也被查封。

c,既能让信息源充分发挥其价值,又不至于使其被动。

比如“深喉”。在新闻界有个通行惯例,如果对方是作为朋友跟你聊天的,特别是谈到了一些机密的、不适合公开的,你如果发表必须获得对方认可,否则对方可以不认可,或者直接起诉你。

国外的同行远比我们职业得多。比如1970年代的“水门事件”。我们发生了“陈晓事件”,一位记者跟他聊天,结果把他对国美一些负面的判断写出来,导致国美起诉陈晓。我们当时也跟他聊过,说实话,我们掌握的这类信息可以写本八卦小说,但我要求记者坚决不能写,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标准:如果可以定量化,我建议每个人每周至少要结识2-3个新朋友;每周最少找1-2个朋友深聊,多多益善。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

最新文章
咨询客服 领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