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深剁手党,每天都挠心挠肺的想要去烧钱,淘宝隔三岔五就提示“您的购物车已满”,前台不停的“又有你的包裹”,每天刷三遍代购微信还不满足。有空去朋友圈刷段子肯定不如去各大电商APP逛逛。
剁手党产生第一次购买真的挺容易的,难的是持续,因为选择真的太多了TOT。现在创业类的APP越切越细,最早是分品类,比如鞋子、化妆品、母婴,后来是分价格,比如蘑菇街、唯品会、走秀网,海淘出来以后就开始分来源了,如日淘、欧美淘等。创业者们就像筛子一样,恨不能把大淘宝的所有选项都独立出来。
缺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哪个阶层,可供选择的余地都挺大的,有了大淘宝,再也不用担心有什么东西买不到。大家的问题早就变成了“买什么”。偏偏淘宝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做的实在不是太好,尤其是在手机屏上。
垂直的核心在于降低用户购物的成本,降低用户购物成本最通用的方式是“发现”。现在很火的蜜芽宝贝、蜜淘都遵循了这个逻辑,在海量的可选择的货品中,为用户发现了最合适的商品,提供了最全的使用手册,在短时间内激发了用户的购买欲。
在“发现”这件事情上,针对的人群特征越明确,人群画像越细致,发现的东西就会越适用,比如说直接针对可支配收入10000-20000元,年龄在28-38岁,从事金融行业,比较龟毛但是又爱攀比的女人买“护肤品”,那这个推荐清单很好做了。
但是创业者很明显不会满足于这么小的一个人群,于是人群的特征描述必须减少,才能带来人群数量的增加。这个时候“发现”这个功能就开始难做了。
推荐的数量一旦过多,用户的购买成本又会增加。就这样在人群扩大和“发现优品”之间陷入了困境。如果说要扩张品类,从化妆品延伸到服装饰品,则供应链又要再做一遍,成本快速增加。因此,在这个领域内,初创企业总有机会,因为大玩家做着做着就会把“发现”这个功能玩弱了。
怎么办呢?听着好像很无解的样子。这极大考验着创业者们对“人群”的理解,什么特征是可以被抛弃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我以为“性别”、“阶层”和“购物性格”是不可被抛弃的,因为这三者要变化是非常困难的。
从这三个维度去发现,创业的机会还有太多。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