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团队

创业项目
当前位置:王柯团队 > 网络创业 >

当我们谈论新三板时,我们谈些什么?

2024-08-12 王柯团队
当我们谈论新三板时,我们谈些什么?

导读:新三板正在上演一场资本的狂欢。不管中国有多少互联网公司能够在这场狂欢中获益,有多少VC能够在新三板上形成它们的投资闭环,甚至是多少股民可以在新三板上投资自己心仪的中国概念股,它的出现都给创业者上了珍贵的一课:懂一点资本,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

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新三板这样撼动着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创业者,尤其是一帮只懂技术、只知道钻研产品、没空炒股、两耳不闻资本之事的互联网创业者。

新三板无疑撞上了大家的那根神经。但这是为什么?

能够产生群体效应,一定有一些正确的东西在里面,也许它不仅抓住了最表面的浅层需求,还击中了深层的潜在需求。

浅层需求是,大家对新三板的兴趣集中于三点,融资(通过定向增发)、转板(有可能制定出直接转向A股的绿色通道)和挂牌所带来的股份流通。尽管新三板属于场外市场,但是今年前四个月,新三板挂牌企业股票发行次数、数量、募集金额已经在总量上超过了去年全年,况且它对公司财报的“颜值”要求不高,容忍你的“颜值”为零甚至负数(不赚钱乃至亏钱)。政策层面不停明示对其的支持,很多人将其理解为,它是专门为中小微互联网公司而生的。

不过,当《创业邦》花了点笨功夫,访谈了一些新三板上的公司以及正在张罗新三板的公司之后,却发现不只是这样。

挂牌不是IPO,但新三板让大家提前与二级市场进行了亲密接触。毕竟,我们喊了很多年登陆资本市场,其实95%以上的人连二级市场的门还没有摸到。

此前所有人的目标几乎是默认的,拿了美元就去美国上市,拿了人民币就在A股市场排队,甚至很多人连融美元还是人民币的决定都建立在行业共识的情况下。当出现了新三板这个岔路口,大家要提前、重新(也许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思考:要不要尝试挂牌?为什么非得IPO?如果IPO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自己究竟希望向资本市场索取什么?

有时你必须承认,一件事所带来的思考比这件事本身更重要。分析几家在2?3年前就敢“吃螃蟹”登陆新三板的互联网公司,会发现它们并不是恰好走运才踩上点,而是有策略地押宝在新三板上。与其说它们吃到的是时间所带来的红利,不如说是自己早早下判断带来的红利,而红利也被它们吃得很透彻。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

最新文章
咨询客服 领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