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设计和运营时,当然要以用户为中心,因为产品是给用户使用的,这没什么可讨论的。但不等于要百分之百听用户的话,不是用户说什么都对。
运营人员和用户接触的最多,也是职责和价值所在,肯定不能抵触或嫌弃用户叽歪。与用户保持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有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 好处是,了解用户的感受和需求,可以做直接有效的沟通,成为整个团队与用户之间的桥梁。
- 坏处是,由于和用户接触的频次太多,量级太大,有可能被杂乱无效的用户反馈影响,从而影响运营决策。
好处就不用说了,大家都明白。
重点说坏处,为什么与用户沟通有时会接收到无价值,甚至错误的信息。
这个问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你选择沟通的对象不是目标用户,就是选错人了,那么他说的话肯定就没有参考的必要。这种情况比较容易避免,给出目标用户的硬性特征就行,如城市、年龄、性别、行业、产品的活跃度等,这里就不展开了。
另一种情况是没能成功的分析和转化用户需求,导致得出有偏差甚至错误的结论。这种情况换个说法就是,如何理解和分析用户的需求。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听不听用户的,而是怎么听。这是技术活,也是运营的重要价值之一。下面是我的看法:
1.要意识到用户可能会骗你
这里说的骗,不是有意欺骗,而是用户在对你表达观点时,很可能不是自己真实的想法。一定要事先意识到这点,是与用户沟通的基本要求。
你接触到的用户反馈,大多数都是用户通过语音或文字表达出来的。这种表达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比如是情绪的宣泄和表达,或是希望引起官方重视,从而解决这个问题,让自己获益。
所以,用户反馈基本上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主观感性内容,出发点不一样,就会直接影响到立场,只能代表个体用户的观点和利益,不可直接覆盖到群体。而运营需要给出的结论,是以产品收益为目的的客观理性内容,是要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
说到这,问题就暴露的很明显了。用户反馈和运营期望的矛盾,就是感性vs理性、主观vs客观、个体vs群体的矛盾,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样的案例就在身边,比如用户经常说你们做一个什么什么功能,或加一个什么什么分类,我们肯定会用的。如果真的做出来,你会发现他们根本没人用,当时提建议的人也不知道跑哪去了。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