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活服务类的线下店铺有没有必要做自己独立的APP?
这通常被认为属于“傻缺”。高昂的制作成本、推广成本,以及永恒的用户动机难题:满世界的二维码都没人扫,何况是专门下你一个店铺的APP?
所以,目前线下店铺大多借助别人的平台引流,逐渐演化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信息触达,通过在网络黄页性质的生活服务平台上做推广(典型的就是百度最近推出的直达号),让用户可以更方便的找到自己;另一种是网上分销,将标准化服务的售卖搬上网,做团购,平台分走交易额的5%-15%。
线上往线下导的不是客流,而是鸡血
但无论选择哪一种,对线下店铺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打鸡血”(用户是平台的,无法经营,难以积累,只能“打”一次“High”一次),更糟糕的是,利润一定会不断被平台侵蚀:只要合作能带来边际利润就会有商家选择做,而平台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会把费用提高到让商家的边际利润为零――这就是平台的玩法。
另外,服务型商家因服务容量有限,对客流的需求有很强的时效性。平台引流带来的尖峰客流时常会让门店无法消化,因此造成服务打折、口碑恶化的问题。而当门店客流不满,真正需要即时引流的时候,又因中间隔着平台方,没有自主操作权而望网兴叹(过去在团购网站上一个单子,从谈判、签合同到上线没有一个月完不成)。
所有的平台几乎都无法满足商家这种即时性需求,微信的服务号每月只能四篇推送,淘宝虽然有店铺但无法积累粉丝,微博虽然可以即时发布,也有粉丝,却不是店铺运营。
业内总结这样“寄人篱下”的引流是两头好:对平台好,坐着也能卖流量;对用户好,天天有特价,哪便宜就上哪。
商家却被挤在中间苦不堪言――随着网络订单的不断攀升(即使是线下来的客人,坐定之后也要打开手机查看是否有团购优惠,生生变成了需要与网站分成的网络订单),门店长期要给平台分账5-15%,很多餐馆本身就只有5%的净利润,只能挣扎在盈亏平衡之间。
碰壁之后的新答案
于是大家转念又想,能不能不靠平台,做自有移动店铺和会员营销?
实际上,一个生活服务线下门店的理想客户构成是“721”:70%是回头客,他们生活在周边或者是工作在周边,经常过来;20%是自然客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门店位置,是天上掉下来的;10%是通过营销得来的新客,无论是线上团购还是线下门店促销。所以门店应该主做回头客运营,而不是分销。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