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里,梁萧问阿拉伯数学家,为什么要研究数学。
数学家回答:为了改变大河的流向,建造不朽的房屋。
腾讯推出的每一个产品,都是为了改变一条大河的流向。
QQ是一条大河,微信是一条大河,百度是一条大河,百度贴吧也是一条大河……大河所过,形成自己的生态,巩固自己的水土。
大河之间,小河水也欢快地流淌。
看新闻、看菜谱、听音乐、看视频、订机票、买螃蟹、聊八卦、找掐架……互联网上江河纵横,6亿网民各得其所,形成了互联网的滚滚流量。
互联网创业,就是挖条自己的沟,抢夺别的江河的流量,形成自己的河流与生态。
好吧,第二堂课来了,如何让大河转向?
腾讯是如何运营流量的。
我刚加入腾讯的时候,首先回答,三个用户:名字是大明、笨笨和小闲。
谁用你的网站?你做了什么事,让他特别喜欢你?瞬间扎进来。
大明的特征是有清晰的需求。我要和女朋友圣诞节去巴厘岛度假。这时,他要的东西是“价格”或者“硬货”。网站UI/UE做的再好,产品价格不好,大明一样会离开你。他来查摄影攻略,你的攻略里没有摄影的专业内容,他不买账。
笨笨的特征是,有大概的需求,但还没有那么明确。比如,他说我要和女朋友圣诞节出去玩下,但是去巴厘岛还是三亚,还是丽江,还是北京周边滑个雪没想好。他需要的是“比较”,如果他却确定了目的地,笨笨就变成了大明。
小闲的特征是,没有消费需求,她就是来打发时间的。小闲没有旅游计划,但是对旅游感兴趣,所以,她喜欢的是漂亮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细节。她需要的是“调性”&“话题”。在(这里要注意,如果只有一堆从各处扒来的貌似主题匹配的内容,而没有调性,小闲都不来。小闲说不出所以然,但有调性还是没调性,他们看一眼就明白。)
这样的角色描述,在腾讯叫用户视角和用户场景。完整地说,叫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场景运营。
一股水流过来,它是流入你挖的河道,还是继续在它原有的河道奔流,在于那一瞬间,你提供的用户视角和用户场景对不对。
不同用户视角,打开同一个网站或者APP,体验完全不同。
小闲不会喜欢“去哪儿”网,因为去哪儿的页面实在太乱糟糟了,而社区准备的结构化的内容,读起来也不放松(我是小闲啊,我是为了放松来的)。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