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产品是否足够,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有没有带动产业链实现共同繁荣。以刚刚发布iPhone 6和iWatch的苹果为例,它的供应商无不在今年秋天面露喜色,比如为苹果供应蓝宝石材料的极特先进科技公司,其股价已经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翻倍,而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受惠于它将为iPhone提供临柜支付的技术支持,也在最近一个月中股价上涨超过15%。
软件行业同样如此,微信就是最好的一个观测标本。
去年10月,微信用户规模突破6亿,根据预测,今年这个数字将达到恐怖的10亿,腾讯QQ取得这个成绩用了足有十年,而微信只用了四年不到的时间。
移动互联网蕴藏着新一轮的人口红利,微信在建立起入口优势之后,它也迅速的以开放平台和公众平台两大接口开始构筑生态系统,许多依附于微信的第三方参与者开始裂变生长。腾讯资深员工徐志斌在其著作《社交红利》中说,一个成熟的社交平台,其合作伙伴的发展速度会更快。比如,在Twitter尚未盈利时,寄生于它的很多第三方应用就已经赚到了第一桶金,而它们对于Twitter的众星拱月,又将Twitter未来的想象空间撑得更大。
在中国,微信亦带动起了一条全新的产业链,它们同微信的共振称得上是“如鱼得水非常来劲”,其中三股势力最为显眼,分别是第三方开发商、商业性微信大号和朋友圈代购党。
第三方开发商
传统企业欲图借助移动互联网完成转型,光听微信营销大师讲课打鸡血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每一个线下商户都有资本雇用一支专注于开拓互联网市场的技术团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技术解决方案外包给专业的工具型产品,成为传统企业开展“微信营销”的最主要手段。
以刚刚获得4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的点点客为例,据市场传言其可能获得B轮2亿融资,是微信第三方开发中的领先企业,其产品综合起来就是一系列的定制化服务,传统企业购买之后,就能够通过简单的前端编辑,来管理和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帐号。其实百度刚刚推出的“直达号”也是同样的思路,只不过百度的“轻应用”平台缺少第三方介入,所以百度自己不得不代劳,而微信则不然,其营销价值的过早显现,使得第三方开发商的入驻也未雨绸缪。(严格来说,腾讯也有一个官办的开发工具,即OMG推出的“腾讯风铃”,其在内测阶段由于获得了比第三方开发商更高的接口权限而遭到“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广泛声讨,后来微信团队出手实施了平权运动,让“腾讯风铃”的接口权限与第三方开发商保持一致,然后“腾讯风铃”就泯然众人矣了。)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