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要做规模,明天就开始玩“调性”。天猫的调性究竟是什么?在天猫上生存,商家应该掌握哪些窍门,遵循哪些规律?今年过后,天猫又将变成哪般模样?请听一位资深操盘手对服装类目的判断:
现状1:只有排在前面的不死
关键词――核心数据全线下降、萎缩、关店潮
行业(搜索+成交)指数持平或下跌,转化率下降,客单价下降,单品成交均价下降,人均成交件数下降,店铺用户粘性下降,PPC下降,关店潮,死店潮(店在,无运营或少运营),新增店铺数下降……
无淘品牌或传统品牌成功杀入战局,进入TOP商家梯队,并实现单独核算盈利。只有原有座次不断更替或渐进死亡,只有排在前面的不死。
主要原因在于平台扶持,流量资源倾斜,或靠并购规模效应,扩大业绩额。但是风险向资本是否雄厚、管理风险,业绩预期和业绩实现之间的平衡中倾斜。
现状2:平台流量调控之手遭斩
关键词――流量成本登顶、流量碎片化、质量降低、平台商家意识分化
直通车广告点击成本单边上涨结束,钻展靠标准化素材拉高点击成本,“淘客”跟“一淘”身份切换,硬广消失。
2013年“双11”“双12”会场大部分商家成交萎靡,流量碎片化满足了展示位多元化的平台需要,却降低了流量全局质量,丧失了平台调控之手的力量。屡调不中,指哪打不到哪的时代来临。爆款策略无以为继,难以获得足够毛利支撑。
平台跟商家同床异梦时代来临,但是商家困兽,斗无可斗;平台想做移动,想做O2O,但是陪玩的商家一点油水也沾不到,温水煮青蛙,不玩担心,玩了闹心。
现状3:过度依赖新增用户
关键词――挡拆已死、新增断流、新品不新
淘宝“濒死”,阿里巴巴的C2C业务丧失了全部合理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会被微信、微店、美丽说、蘑菇街等陆续接管。
天猫在重复淘宝的老路,即将断流。没有了淘宝的百花齐放作为买家和卖家网购习惯和操作行为的培训基础,传统或非传统的商品同场竞技的集散地,消费者用购买行为来引导一条商品差异化创新的路径。没有了淘宝作为金字塔基覆盖全部网购年龄、购买力、新奇特创新的土壤。平台上的产品的同质化不断提高,新品的低成本诞生不存在,迭代速度在降低。2014站外站内的服饰直通车单品广告几无新趋势,新品不新是普遍现象,丧失了客户在海量商品的平台上的购物欲望和复购欲望。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