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MSN,1999年的OICQ,2004年的Facebook,再加上其后的Myspace、人人……从90年代末一直到2010年之前,互联网一直处于大型社交网络平台越快速发展时期。
但从近两年开始,整个互联网世界以硅谷为起点,刮起了一道”小社交”风潮。私密社交应用PATH用户数超过2000万,估值10亿美金;Facebook花费10亿美元收购照片社交应用Instagram;“阅后即焚”应用Snapchat拒绝了Facebook和Google高达30亿美金的收购邀约;知识问答社区Qura估值9亿美金……
大型社交网络平台越来越傻?
互联网一直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网民越来越多,大型社交网络逐渐处于过载的状态,最具代表性的Facebook如今有10亿用户,QQ有8亿用户。
大型社交网平台上,一个人的人际网络逐渐会变得冗杂,很难区分边界,逐渐失去真实的群体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自己属于各种不同的群体:文学爱好者,程序猿,动漫爱好者,旅行爱好者,父母等等。
但现在的大型社交网络已经大到让人感觉“虚无”的状态,人们上社交网络是为了维护真实的社交关系,或者寻找自己需要的社交关系,但是庞大的社交网平台上,上亿人产生的信息太过泛滥,无始无终――信息爆炸了。每个人想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时,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亦或是说他们需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信息早已经被信息的汪洋淹没。
美国实时数据分析平台Spinnakr市场负责人Rishon吐槽说:
“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人员,Facebook 和 Twitter 是我工作的必要成分,而且它们现在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想要的是一个更加人性化的东西。我渴望互联网原本所提倡的互动和关注。毫无疑问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沟通能量,但我们为什么要把它浪费在刷彼此生活琐碎的更新上?”
社交网络的分叉路已经出现。要么大而不倒,要么小而美――而对于做社交网络的创业者们,机会就是小而美。
在我接触的几个案例中,已经有很多创业者在小而美的社交网络领域开始尝试,他们的做法总结起来就是:把大型社交网络中冗杂的关系和信息,按自己的设计的标签抽离出来,然后按这个标签去设计产品,以满足相应人群的需求。
而其中的关键点,便在于对社交标签的抽取能力,以及后续对这个标签化社交需求的满足能力。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