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这个思路正不断被移动互联网所提及,但这种模式却并非人人适用,因为一个真正的小而美电商必须具备利润高,复购时间短,讲品质、服务等条件。反映在具体产品上,可表现为“小”在细分市场,“美”在注重用户体验,试图从细节处打动人。现在,我们从细分市场和用户体验的角度,一起扫描时尚电商领域那些“小而美”的玩家。
一、第三方导购平台
代表:豆瓣东西、果库、男人尚
庞大纷繁的淘宝市场,造就了中国独有的导购产品。不同于传统的导购概念,它往往更多的是社交与电商的交互模式:基于SNS社交圈子,以用户分享推荐的形式,将兴趣点转化为购买行为,大大降低购物搜索成本。2012年,这类导购模式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起初淘宝也认识到了淘宝搜索引擎的局限,开发平台任其发展,希望促进淘宝的发展。不曾想导购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成了淘宝的上游,控制了淘宝的流量入口。因此,淘宝做出了入口限制,移动端链接自动离开导购平台跳转到淘宝客户端。因此,美丽说、蘑菇街两大平台开始自售商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导购平台依旧在我行我素。
豆瓣东西――文艺小清新的集市
团队情况:由豆瓣网推出的社会化导购平台,总监张洁雅。
融资情况:豆瓣网目前已完成了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细分市场:在豆瓣“注册用户超7200万,月独立访问用户近两亿”的数据面前,“小众”一词显得不那么贴合。但以读书、电影、音乐集纳核心用户的豆瓣,在“东西”的呈现上也仍旧hold住了逼格,即使已经走在电商的道路上,依然坚持着个性化的小清新文艺路线。
用户体验:去年9月,“东西”上线。用户通过该平台分享某款商品,发布商品评论或使用体验;通过社区的关系关联或操作习惯,“东西”根据算法进行个人化商品推荐,从而帮助用户发现适合自己的东西。
“东西”延续了豆瓣UGC(用户生成内容)的传统,在编辑缺失的情况下,以商品引发话题讨论;基于关系网络,在友邻推荐机制下形成消费决策,使得“东西”的体验多了股人情味。以上将“东西”与其他无观点UGC导购类网站区别开来。
在“豆瓣东西”中,豆列的功能得以延伸。用户能自行创建列表添加喜爱的商品,一大批个性化豆列(如“吃食!我就看看不买”、“等朕有了钱把你们全纳入后宫!”等)更使得“东西”突显豆瓣风格,这是“东西”一反常态的“重”UI(用户界面)也抹杀不了的。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