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放行的前提下,比出租车便宜一半的价格,类似专车的用户体验,自然而然的社交场景,集纳中产阶级车主和白领用户的用户群,通过保险解决车主和 乘客的安全问题,甚至还符合共享环保的绿色理念,这些诱人合理的商业前景都成为新的创业动力。天天用车、51用车、微微拼车等十多家创业公司在做此类业 务。
种种迹象表明,一对一拼车已经开始逐步升温:天天用车已经先后获得创新工场、红杉资本两轮融资,51用车也获得了红杉资本融资,在资本 的驱动下,各家拼车软件通过补贴、营销活动开始展开对车主和乘客的争夺;另一方面,巨头已经准备开始进入此市场。多位知情人士告诉腾讯科技,滴滴、易到等 公司也已开始筹划此类拼车业务,易到的拼车业务在春节前后将正式上线。
继打车大战、专车大战之后,拼车市场会成为下一个拼抢的战场吗?

为什么要做一对一拼车?
几家创业公司做一对一拼车业务都是类似的模式,但有着不同的初衷。
2014 年4月,美团早期员工翟光龙在结束了蚂蚁短租的创业后开始考虑新的创业方向,最开始他并不知道要做什么,但两年前,2012年721北京暴雨时到机场接送 乘客的双闪车队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发现,拼车场景一直有需求的,不仅体现在黑车的拼车,节假日拼车,平时上下班以及下雨天等特殊场景的拼车需求更 大。在研究了去年1月出台的《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等政策后,他决定单点切入,开始做“一对一”拼车服务,推出了“天天用 车”。截止到目前,天天用车平台已经汇集了4万多名车主,并先后获得创新工场和红杉资本的两轮融资。2015年,他希望天天用车能够拓展到20-30个城 市。
51用车则是51用车CEO李华兵在哈哈拼车之外,另起的一块业务。最开始,李华兵刚做拼车业务时从解决燕郊、房山等具有刚性拼车需求 的人群出发, “把现有存量的这波人,对拼车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和认识以及有习惯的人圈过来。”但哈哈拼车也有自己的瓶颈。燕郊、房山等地的模式稍有特殊,这种模式如果拷 贝到全国市场去,李华兵发现,速度比较慢,需要的资金量、时间比之前预想地更加复杂。对比来看,如果面向中高端人群做增量市场,人群的付费能力更强,车的 情况更好。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