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社交频度类似的人,基本上微信的好友应该在1000-1500人之间。而我所仰望的一些社交大咖们,微信好友有些已经超过了2000人。实话实说,1500人中你有多少能够拉出来建立“一对一的稳定的关系”?即使是再精力充沛的人,因为关注力的原因,一对一密切关系的维持水平也不会超过100人。所以你需要的是抛弃你“与个人建立稳定关系”的想法,而是对朋友进行“分层管理”。
基本上我把微信朋友分成几层:
1.长期以来的朋友:基本上以单点联系为主,不用费心去“经营”的关系。情景是点对点的社交。
2.生活的“圈子”:各种兴趣和活动而组成的小团体,里面大部分人都已经熟悉。点对有限点的社交。
3.工作相关的“工作圈”:通过工作关系进入的群,尤其是一进来还跟大多数人不熟悉,需要加速熟悉的圈子。情景是点对面的社交。
4.朋友介绍的朋友,点对点对点的社交。
5.感觉上目前还没什么关系的“圈子”:偶然被朋友来进来的群,还有因为各种临时合作而建立的圈子。我称之为“孤点社交”。
这个层级里没有什么优先级的区别,只是让你自己对这种联系有一个最初的认识。那么就来说说如何用分层管理来建立你期待的“稳定的关系”:
对于第一层:这个不用说,是你的长期朋友。进入这个层级你就不需要过度的关注他们,因为他们早已进入你的各种社交工具,随时可以知道他们的动态。
第二层:无论你是圈子的组织者还是参加者,用一般的频率去参加线上线下的活动。因为大家的某一方面兴趣都是相同的,所以不存在“寻找话题”的问题,而是要看你对这些兴趣的忠实程度如何。用自己的分享去接触一些这个圈子里的朋友,大家自然就会熟悉起来,也比较简单建立“点对点”的关系。
第三层:“点对面的社交”需要的是简化:通过观察或者参加活动“混圈子”,尽快找到合心的活跃成员,把“面”简化为“几个活跃点”,然后了解他们跟你的兴趣、背景、习惯、熟人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喝Islay Scotsch,喜欢Bebop,看外文原版书,共同认识徐小平周鸿?罗永浩等等,然后用这些点撬开话题。当找到跟你情投意合的朋友的时候,你就做到了进入“圈子”的第一步。
然后就是通过你已经熟悉起来的“活跃点”,来帮助梳理这些圈子的“脉络”。有意思的是,我渐渐发现很多圈子彼此之间都共享“真子集”,也就是说你可以用在一个圈子中建立的资源去渗透另外的圈子,做到这一步,你就离“Mission Accomplished”又近了一步。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