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微信从诞生至今已经更新至6.1版本,无数人的移动端生活因他而改变,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甚至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基于社交工具的变迁带来的影响。
“僵尸关系”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朋友圈,大多数时候不被激活。看似你有众多“好友”或“关系”,但大多时候没有互动。随着“僵尸关系”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信息冗余鸡肋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我们的承受力便要报警了。
作者说,“下面这篇文章构思于半年前,半年过去了微信之上社交关系又发生了更微妙的变化,反思者也越来越多”。常宁尝试透过现象看本质,来看看她基于微信关系的人文思考:
当我们越来越疲惫于应对微信上与我无关但又“被迫要看”的信息时,我脑海里始终闪现的画面是:一个看不清面容的人站在舞台中央独自表演,周围漆黑一片,只有聚焦灯的光孤独作伴,这人时而沉醉、时而失落、时而焦虑、时而期待、时而平静,黑漆漆的周围偶尔想起掌声,但他不知道观众是谁,他重新哼着自己的节奏再次翩翩起舞……
在使用微信时,或许许多人都对这种心境和状态有所体会。如今,基于微信的社交关系的确发生了较大变化。最初,微信上的圈子多是小圈子,由亲朋好友组成,这种关系是强关系,且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稳定性很高,即便不使用微信,这种强关系依然可以靠其他方式维系。随着微信越来越成为职业社交、工作范畴、营销的工具,一个人的圈子的确由当初单纯的强关系圈子,扩大到了更大范围的圈子,甚至更多的交叉圈子,而这种圈子是基于弱关系的,不依托情感来维系,只为了满足工作、职业社交需求、营销目的等。
于是,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交圈子最终形成了两种关系:一个种是真实的强关系社交圈子;另一种是基于某种利益需求临时搭建的弱关系。
微信用于工作交流、职业圈子社交、营销推广等方面的需求越多,弱关系圈子占据的比例就会越大,那上面描述的这种画面就会让人愈发感到真切。其实,人们感到疲惫、失落、焦虑等情绪的真正原因并非如许多文章所说的“增多、泛滥的朋友圈信息”(这只是一方面),本质在于,这种临时搭建的弱关系给不到我们足够的满足感、安全感、维系感。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