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关于PR(公共关系)工作改变的文章,我做了些小调查,也与一些至今在PR一线的朋友聊天,得到些局部的感性的回复:
1、媒体对新闻稿越来越挑剔
2、新闻通稿效力在降低
3、公司对用户传播更加重视
4、社交媒体对传统PR影响大
5、发布会越来越难搞
等等……
如果回顾10年,可能不用,3年,PR的工作方式看起来也有很显著的变化,以下是我的某些不成系统的观察感悟:
1、PR概念本身的变化
PR是对公共关系进行管理的总体,传统PR的工作方式以新闻传播为核心;如今,作为公共关系管理的定义本身没变,但具体的,PR的渠道、形式、内容,都发生了诸多变化,新闻传播已非唯一,社交媒体更受重视,随着信息碎片化,PR人的具体工作也开始“去中心化”,而变成了由一系列更琐碎、更分散、更多样的工作聚合而成,其核心变得不是那么清晰。
2、“新闻发布会”挑战增加
新闻发布会难度增加,效果却打折,为什么?
A、信源泛滥,媒体对发布会的热衷程度降低;
B、发布会在企业重大战略或核心产品发布环节,有不可替代性,这些时刻需要仪式感,可能有重量级嘉宾来站台助威,等等;尽管如此,随着营销竞争加剧,媒体对发布会的预期普遍变高,大家觉得发布会除了有大腕,更要有创意。
C、好消息是,创意越来越可能帮到主题传播,像前两天爱奇艺和TCL发布会,一个朋友去了798现场,然后开始不停发微信,后来,几个自媒体人,从发布会的美女写到产品,一致认为看点很多,社交媒体对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发布会能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D、坏消息是,通货膨胀,你不得不看到,北京的包子从4毛涨到了2块,应届生的要价从两三千到开口就是五六千;传统媒体日子不好过,主编们对好内容的标准更加挑剔,对软文更加抵制,促发我们在开发布会之前思考:我的发布会究竟有多少内容是“干货”?
3、会议营销仍流行
虽然发布会少了,但会议营销仍大行其道,尤其是针对行业客户的B2B业务,“赞助演讲”仍是流行、有效的方式。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