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拔苗助长”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寓言故事,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初创企业“拔苗助长”的故事。为了融资成功,初创企业喜欢把泡沫越吹越大,这种营销鼓噪或许会在短时间内让初创企业人气暴涨。然而,炒作出来的“大数据”不见得是好事。
告诉你什么就报道什么,不然什么都不必报道。这就是中国初创企业的投资之所以“屡创新高”的赤裸裸的现实。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秉承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带点溢美之词实属正常。但是直到最近我才发现,中国初创企业有意误报融资轮次的尺度太大了!
“这是初创企业的惯用伎俩,据我所知绝大多数(50%以上)的初创企业都会这么做,”马睿(Rui Ma)说。(猎云网编辑君注:马睿是硅谷孵化器500 Starups的中国区投资合伙人,对早期初创企业比较感兴趣。)“没有仔细调查过确切的数目,我无法证明一定是50%以上的初创企业误报过融资轮次。另外,还有些企业是我怀疑过的,但怀疑还没有被证实,要说具体是多少企业,我也没统计过。”
马睿认为,初创公司应该对捏造的数据负主要责任,然而上海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的朱\0U(Michael Zhu)认为,中国新兴风险投资公司也脱不了干系。他说:“相对来讲,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新兴风险投资公司急着要闯出一番名号,却又缺少经验,不太会处理这些情况。”
这样的趋势委实让人担忧,倒不仅仅是因为初创企业数量之庞大,更在于它们误报数据的程度。马睿和朱\0U一致认为,一般情况下,初创企业的资金数据会扩大到两到三倍,有的扩大六倍(相当于人民币换算成美元),更有甚者扩大十倍(融资数额直接偷换成估值)。
“当初创企业即将完成融资,发现资金理论上超过了首次公开招股的数额,接下来便开始产生猫腻了,”朱\0U说。“一般情况下,抹去零头以凑成整数还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190多万美元报道成200万美元。但是,若是一个企业赚了一亿美元,但报道出来的数据是2到3亿美元,这就关系到可信度的问题了。”
一个坏习惯
产业抬高资金数量,没有即时又直接的后果,因而人人效仿。久而久之,公司估值就成为多数中国初创企业的正常谋略之一了。
“在我看来,这些初创企业把自己伪装成很强大的样子,无非是想巩固合作关系,招纳有贤之士,吸引初始投资者,”马睿说。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