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社群的发展受两个影响:一是社群急于商业化。主要是认为社群时代来了,千万不能落后;二是社群商业化初期,商业化不是受专业化影响,而是受本能化或伪专业化影响。于是,出现了建大群,多建群的的趋势。不是建群达到什么目的,目的就是建群。至于建群干什么,待价而沽。
本能化的影响,就是数人头。就如同原来认为经济发展就是GDP,数量指标第一。现在发现唯GDP是不行的,反过来重新思考GDP。社群也是如此。
所谓的社群专家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来没有价值的群,非要推出什么“八大技巧”、“十八技巧”,似乎能把无用的大群变得有用。这就如同“捆绑不是夫妻”一样,短期的黏合,长期还是散的,因为是技巧性黏合。
现在退群的那么多,就是很多群既无社交价值,更无商业价值。我曾经讲过,没有商业目的的社群,最后可能反而做出了商业价值。因为纯粹的社交目的的社群,是不会建大群的。
一个群最重要的商业能力是什么?是它的动员能力,即发起一件事,能够产生多大的社会动员作用。首先当然是内部动员,把群友动员起来;然后是群友的外部动员能力,把社会动员起来。
一个缺乏动员能力的社群,就如同一群平时“饭局是兄弟,办事是路人”的朋友圈,没有价值。
商业是讲逻辑的,社群的商业逻辑,就是下列三个功能的依次递进:社交功能→传媒功能→商业功能。
从建群的目的看,大致有两类社群:一类就是社群最基础的价值属性――社交功能;另一类就是直奔商业属性――商业功能,这就有点急于求成了。
社交功能凝聚力量,获得动员能力的能量;有了这个能量,传媒功能就会发挥出来;传媒功能发挥出来了,商业价值就衍生出来了。
社群的社交是“多对多”的社交,这种社交的人数是有极限的。就如同传统管理有管理幅度一样,“多对多”的社交也有人数上限,并非人头越多越好。所以,如果是社交功能,社群的规模一般不大,几十人而已。可怕的是有商业目的,为了实现商业目的,千方百计建大群。
现在我要说:建大群的这个方向错了。
讲一个例子吧。我本人没有拉任何群,我参与最多的群,最初是“私聊会”,现在改为“爆品智造局”。群友不超过40人,也没加人的倾向。基本没立规矩,但都比较守规矩。没说不让发广告,没说不让发文章,但发的广告有价值、文章有价值。可以说,因为有价值,所以可以不守规矩。有时候,因为要对付“坏蛋”“干坏事”,立了一些“好人”无法做“好事”的规矩。一个社会,不得已立这样的规矩。一个群如果要立这样的规矩,这个群就失去了价值。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