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某互联网大厂的公关人员聊天时,听到她反复抱怨:“这自媒体的软文价位怎么还这么高啊,‘泡沫’都喊了一年了,行情也不见降一降。”
“要说自媒体发的文章有多大的传播性,那肯定是假话;但要是没有这个群体在那发声,我们又感觉缺了点什么。”
“我们头痛也没办法,只能天天讨价还价,拉黑那些把价格喊到天上的,拉拢那些老实写文章的。”
据说,现在的科技自媒体圈,一线自媒体人的商业评论的单价已到了2―3万,而专访大稿价格已经飙到了5―8万/篇。就连一些刚入行没几年的小记者,可能微信号也就几千粉丝,也敢叫出五位数价格了。比较去年同期,自媒体的报价翻了一倍都不止。
但真正让厂商头痛的是:价格涨了,但文章质量和真实的传播性却没怎么提升。据我所知,很多自媒体人自诩的“独家观点”,其实就是厂商新闻稿稍加改动后换个标题而已,逻辑和文笔都很一般;有些自媒体“大咖”写专访文章甚至只写个导语,后面全都照搬速记实录,这种凑数的文字竟然也时常被吹为“深度长文”。
除了质量下降,软文的传播悖论也越来越明显。观点类软文的一般传播流程是:自媒体人先在微信公众号把文章发出来,再给百度百家投一份(有些也发今日头条),然后就坐等其他网站转载……等等,质量不高的凑数文章也会被发布和转载么?当然会,因为只要标题够惊悚能吸流量,内容的好坏编辑们一般是不在乎的,为什么呢?因为普通读者也不在乎。非本行业的普通网民看到自媒体的“商业评论”,一般都是借着文章的评论栏骂骂自己熟悉的品牌而已。
譬如,某读者在某新闻客户端上看到一篇分析手机产品策略的稿件时,他既不关注该手机公司的市值也不想了解手机行业的内幕,他只想喷一喷某品牌手机质量差、某某手机性价比太低……他只对这个感兴趣。
再比如,某自媒体稿件分析的是BAT股价与市值走势,但普通读者只会在评论栏里骂腾讯游戏乱收钱、百度广告太多、淘宝又买到假货了……毕竟,股价与普通人没什么关系,大部分人也不炒美股。
可以说,现在那些转载量很高的自媒体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上述的“鸡同鸭讲”情况。但偏偏这种“鸡同鸭讲”就是真实的公关传播生态――读者借文章骂一骂、作者借文章赚点钱、公关公司借文章点击数骗厂商、厂商公关借乙方提供的传播效果骗老板。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