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5年5月7日,暴风科技已经录得了29个涨停,创下A股记录。这并不是暴风科技创下的唯一记录。它同时也是首个拆VIE架构回归A股的互联网公司。乘着“互联网+”的东风,A股市场内的稀缺的互联网企业站在风口,受到投资者们的追捧;而另一方面赴境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在遇冷同时回归理性。在暴风科技“爆疯涨”的同时,不少互联网公司也在谋划拆分VIE结构,重回国内资本市场。新的政策环境是否能推动互联网公司境内上市成为新常态?它们又将会如何在资本市场上重新划分版图?
一、解构VIE
VIE,也即variable interest entity,通常是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通过其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外商独资企业、WFOE)来以协议控制的方式控制一家内资公司,从而实现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对内资公司的并表,进而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得以基于此在境外融资或上市。用于控制内资公司的协议包括控制权、利润转移协议、股权质押协议等一系列合同。
VIE的结构模式如下图所示。根据路透社的数据,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200多家中概股中有95家用了VIE架构,将近一半的企业都在用VIE架构。近年来,新浪、京东、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赴海外上市;而回观我国创业板,作为定位于服务高科技高成长型企业的板块,却未能实现它应有的功能。其中种种,引人深思。
图1 VIE控制结构图

二、互联网企业为何偏爱外国上市?
为何本土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偏偏舍近求远,宁愿采用VIE这种迂回曲折的方式赴境外上市?有以下几大原因:
1.上市门槛高
首先,上市门槛偏高仍然是互联网企业难以在本土上市的最直接原因。按照政策规定,创业板上市盈利条件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互联网有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发展初期需要通过不断“烧钱”抢占市场份额,在刚开始是无法体现收益的。而这时正是互联网企业最需要资金的关键时期,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在这时也处于亏损状态。我国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的盈利硬指标使互联网企业无缘境内上市。但反观亏损的公司在境外上市,却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