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内容营销就是披着媒体的外衣在宰人,目的就是要营销。内容其实是营销的武器,先挑起别人的七情六欲,等别人把持不住的时候,狠狠地宰上一刀。当然,被宰的人也是心甘情愿,心满意足的。
要达到营销的目的,前提就是要有植入。没有植入的内容就是一个花瓶,华而不实,装完逼就碎了,没什么卵用。
下面先为大家罗列一下那些典型的没有植入,或者植入无效的内容营销,很可能你就在干这种事:
像飞蛾一样扑热点
跟热点确实是非常省时省力的一种策略,对微信朋友圈尤其有用,因为如果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侃大山,你却在灯火阑珊处静静地装逼,即使不招人嫌,也会别人冷落。
但是问题也来了,追热点追求的是爆发,热得快冷得也快,高潮过后必定是疲软和沉睡,很难成为持久流传的经典。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问题是你怎么把自己的品牌跟热点结合起来。很多人天天等着重大事件出来,一旦冒出来,头脑一热,大喊一声,马上做个个热点专题出来,各种搞笑、煽情、恶搞,数据也很厉害,各种十万+,可惜这么大的流量,没有多少人能够记住你。大家关注的还是热点事件本身,至于你是谁,你干了哪些事,观众们毫无知觉。
其实这么干的人还真不少,尤其是微信公众号上,哪壶热了提哪壶,最后把自己累得死去活来,却没弄来几个真粉丝。有些SEO也有这种情况,他们觉得热点容易被搜索引擎收录。
个人认为,追热点不能作为一个日常策略,尤其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追得比媒体还卖力,打乱了日常内容建设的节奏,我觉得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有了一定的内容储备之后,可以借助热点作为引爆点。
无存在感的插入
这种情况就是在某篇内容中很随意地提一下,要求不能影响内容的可读性,其实说白了就是传统做广告思维,追求的是露脸。很多传统的软文都有这种情况,比如“某某品牌赞助了多少钱”、“某某品牌总经理认为”,在视频中就是某某品牌的广告很不小心出现一下,或者在作品最后出现大logo。这些都会让人一看就大喊:哇!这广告做得!
这种传统广告思维,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因为网民不一定非要看你的广告。“刷一下存在感”这种伎俩也会越来越没效果,因为存在感实在是太小了,即使是那么小,也能让精明的网民识别出来是在做广告,反而让人怀疑内容本身的真实性。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