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商学院菁英会在上周末邀请了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进行了一次分享经济为主题的演讲,BLUES作为圆桌论坛嘉宾到中欧进行了一次产品案例讨论。
说一些现场看到、听到的、讨论到的Uber的消息,浓缩了王晓峰的一些观点,不一定完全能对上,大家且看且思考吧。
1. 做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用MVP方法快速尝试。
Uber来源于两位创始人自己的需求,他们的想法就是,“假如我可以在手机上按一个键,然后立刻出现一辆车就好了。于是他们使用了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产品方法快速尝试,验证最小化可行产品。
刚刚开始的时候,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和Garrett Camp把自己的司机给辞掉了,买了5辆奔驰,雇了5个司机,找了十几个朋友,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是否可以共享这5个车辆和5个司机。一段时间发现,其实用很简陋的手机应用能够叫到司机,会比自己的司机还方便。有更多的朋友开始说,你们把密码开放吧,我也把司机辞掉,我也要加入进来。
2010年,Uber在旧金山开始运营,4年时间,发展到了56个国家,300多个城市,中国有9个城市,见下图。

2. 预订功能是一种资源浪费。
如果真正能做到按下按纽,5分钟车子就能到,为什么要提前做预订呢?
如果一个司机接受预订,明天早晨9点钟要去浦东机场,这就意味着他可能在9点之前的时间就会浪费,他没法去接其他的生意,他可能很早就要从城市的一头大老远跑过来,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看看下图,Uber在很多城市已经做到了5分钟内让一辆车来到用户身边,譬如旧金山是2.4分钟,纽约是2.7分钟,墨西哥是4.1分钟……

这里的数据,没有国内的城市,个人每天使用Uber的体验,这辆车是否可以快速来到身边,很多时候取决于司机对道路的熟悉程度,70%的情况,5分钟还是可以做到的;只是那些不认道的司机,确实很让人抓狂。尤其是那些找了10多分路,还没法过来,然后让乘客取消订单,乘客还要被扣费10元的情况。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