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两个月来,“大众创业”成为要主旋律,互联网创业之潮大有要卷走所有人泳裤的意思。这种景象,竟有些像曾经一人高了土造炼铁炉和砸碎了铁锅。当创业充满了非理性的外部热情的时候,这事儿就变得让人焦心了。恰巧看到了这篇文章,它把我们的焦心归纳成了三点。在高歌猛进的时候,最易麻痹大意,创业者应该听到“盛世危言”,多一些敬畏和智慧。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弯道超车”的创业商机俯拾即是。在政策的扶持下,全球各地的孵化器、创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本市场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创业板和新三板更是将创业前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毫无疑问,今天我们已经开启了大众创业的新时代。去年上半年,仅中关村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就已经超过9000家,平均每天诞生49家。这个数字比2013年的6000家高出了1.5倍。用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话来说,现在有各种各样的VC在百度大楼旁边的咖啡馆里长期驻扎,天天和百度的员工谈,想把他们忽悠出去创业。
然而,全民癫狂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危险。在这场创业者的饕餮盛宴渐入高潮之际,其实也正应该是宾客们坐下来思考创业的本质的时候。如果“大众创业”不能够带来“万众创新”,那么杯光酒影、觥斛交错的热闹过后,或许不过是一场浮华。
全民创业活动中体现出的大众化、同质化和空心化特征是今天的许多创业公司无法回避的三个问题。
大众化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五层含义:第一,首创精神;第二,成功欲;第三,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第四,精明理智;第五,事业心。可以说,“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美国,每年大约只有4-6%的新生创业家。即使是在这个被认为富有创业精神的国度,企业家作为一种职业,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今天在中国掀起的全民创业浪潮,正在将这项原本专属于精英的活动全面大众化。然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决定了它不是一种大众属性。激增的创业活动背后如果没有相应水平的企业家精神作为支撑,就可能是随时会幻灭的海市蜃楼。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