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一个笃定的品牌主义广告狗,在六年的广告生涯里,我基本上把网络上我能找到的包括台湾、香港在内所有优秀的华文、英文广告都收集存在电脑里,光平面广告就占据看一个1.3G的文件夹。
那时候我有自己的一套广告文案的判断标准,“踩惯了红地毯,会梦见石板路”――万科兰乔圣菲、“5毫米的距离,一颗好葡萄要走十年”――长城干红葡萄酒、“她400岁,正值妙龄”――星河湾、“世界再喧嚣,你的影响力也显而易见”――Thinkpad T60,“君子坦荡荡”――MINI CABRIO,“再有诗意的衣服,也无法适应没有诗意的社会”――中兴百货。
那时候我坚信,这才是一个产品、品牌应该呈现的姿态,因为通过这些文字,我会爱上这个品牌。那时候我会用特别笨的办法,一遍一遍去抄写这些文案,以便找到其中行文的感觉,也会像战局推演一样,去倒推还原这一张广告背后的品牌策略以及传播架构。
当我觉得我对广告传播的认知相对成熟了,2012年初便毅然决然地去了一家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我可能是在互联网风口上最早出走的一批广告创意人,因此,我抓住了好时机,顺利成了一名开始用左脑思考的市场狗。没想到的是,在近四年的互联网市场部工作中,我已有的价值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信息淤积在脑中致使思维中风,各种怪力乱神搞得我都蒙圈了。
究其根本,在于社会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大众媒体时代转向人人都是媒体的新媒体时代。一个信息点,有可能借由微博、微信的社交关系迅速引爆。这个现象出现后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传播的边际成本迅速降低。
以前想让一亿人看到你可能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广告投放,现在只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一个全民关注的大雨天,往脚上戴一个安全套,发出一条微博,一夜之间就家喻户晓,还可以让公司老板在微博上跟人骂战约架,或者干脆品牌站出来话里藏针挪揄对手,或者找一群勇士大战京城警察,或者做一个结巴一样脑洞大开开开的话题性广告,都能迅速博得上千万人的关注。
不管是骂名还是点赞,只要有声音就好,毕竟没有花钱。我听过罗辑思维一场关于传统行业如何向互联网转型的演讲,罗胖其中一个观点是,以前传统媒体是造塔,现在是造浪,一波一波搅动社会关注,且不管舆论是正是负,对公司都有价值,而造浪的能力直接反应出这个公司市场部的能力。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