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团队

创业项目
当前位置:王柯团队 > 网络创业 >

知识的预期,互联网人在线教育的价值和洼地

2024-08-12 王柯团队
知识的预期,互联网人在线教育的价值和洼地

这一年也算是互联网人教育(非技术)的大年,首先是不少为互联网经验传道解惑的个人公众号都在这一年形成了影响力,而在这一年的Q4陆续出版了多本由个人完成的很棒的书,包括老黄的“运营之光”、类类的“运营笔记”。

另外一个教育的板块则是在线教育的课程形成了规模化、付费化、体系化的趋势。教育课程的形式,既是演变的过程,也是共存的现状。关注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的人,或多或少都参与各类形式的课程体验。今天想重点聊聊关于教育课程(非技术)的鼎力之势和未逾越的洼地。

社群分享

除了文章外,形式和门槛最简单的是社群的分享,包括很多自发的社群或机构的用户社群。邀请嘉宾,设定主题,筹备完善的会准备PPT和大纲。

时长一般是60分钟以内,由于是实时分享,所以以大段的语音为主,分享结束后会有提问环节。用户参与需要分享课程海报都朋友圈并截图,才能被拉进群。

24 知识的预期,互联网人在线教育的价值和洼地

严格来说,这类的分享不能算课程,而更像是一种活跃用户的运营手段。理由有2个:

第一、嘉宾和分享主题是离散的,甚至很多是临时邀请的,没有知识体系的规划,主要是围绕嘉宾所运营的产品或职能来进行案例经验分享,而嘉宾的Tital通常蛮有吸引力的;

第二、以这类型分享为主的机构品牌,比如爱范旗下的MindTalk、鸟哥笔记,在线教育都不是其当下的核心业务。

机构的社群分享的善后通常也做得不好,社群的载体属性本身限制很大,另外一个问题是分享只是短期价值。很典型的如MindTalk,做法是每一期的主题单独建立微信群,诸如“硬件产品、新出行、新媒体交流、社群”等,分享结束后,除了发所谓的活动通告外,并无其他的活跃信息,成为死群。

这其中用户的行为会有一个特点,即使是不同主题的社群,但互联网常有跨领域、跨职能、经验互通的特点,所以群用户的重合度很高,并未达到用分享主题来划分用户的目的,而精力却耗费在重复的拉群沟通上。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

最新文章
咨询客服 领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