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体系里,不管是产品或服务,都遵循一个先后顺序,需求(市场)――产品(服务)――用户(购买者)――盈利(赚钱)。
简单理解,首先你得定义一个市场,有些市场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衣食住行,而有些市场很难被发现,一方面是因为需求太小众,另一方面是因为需求随着时代发展突然产生了变化,比如电动汽车市场。很难说哪个市场更好,毕竟很多时候小众市场最终成为了主流市场,而最后却又沦为小众市场甚至倒闭。
最典型的就是诺基亚,谁也想不到会这么快倒下。然而可口可乐却能一直在可乐的市场里长盛不衰。
定义了用户需求后,企业往往会针对该类市场已经存在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包括可能存在的后入竞争者,潜在的政策风险等,从而策划出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与服务。然后推向市场,积累用户和销售额,从而获得盈利,实现赚钱的终极目的。
可以说,只要不是做公益,做企业,起点就是需求,终点就是赚钱。
从需求到产品,再从用户到盈利,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种是从盈利出发,获取用户是为了马上赚钱;另一种是从需求出发,先满足用户需求,甚至是从获得用户超预期的认可出发,不断做大用户规模,然后再去考虑盈利模式。
这种两种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一种是先考虑赚钱,一种是先考虑满足用户需求。最终造成的差异就是,前者的用户规模很小,后者的用户规模很大。
但很多时候,两者本身的市场规模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过早的考虑赚钱,从而挤掉了绝大部分市场的用户;而后者只考虑超预期的满足用户,使得该需求的人大多成为了其用户。
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分析一下,在不同行业中,两种模式的一些打法和运作思路。
以电商举例。
淘宝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鼻祖,一开始的定位就是网络购物,其目标市场是通用市场,所有有购买决策能力的人都是它的目标用户。其获取用户的逻辑就是,满足他们的网络购物需求。只要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网络购物体验,都值得投入并实施。比如为吸引用户网络购物的新人福利,降价促销,免费配送,为了打消用户资金安全推出的支付宝赔付系统。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网络购物体验。在赚钱这件事上,淘宝一开始并没有想赚钱,不管是用户还是商家,其出发点还是让更多用户来使用淘宝购物。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