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团队

创业项目
当前位置:王柯团队 > 网络创业 >

手机上的两性社交:猎奇、慰藉、交易和表现欲

2024-08-12 王柯团队
手机上的两性社交:猎奇、慰藉、交易和表现欲

1. “性需求”带动了两性社交的兴起,但随着应用的成熟,又会被其他常规需求所稀释; 2. 社交网络中,女性往往占有更多选择权。在涉性交友圈中,猎奇、自我表现、寻求慰藉和欲望交易是始终主要内在驱动力; 3. 解决“性需求”的社交产品往往以陌生人社交为主,需要警惕上当受骗。

序・不缺朋友,但仍寂寞午夜时分,晓菲和一群朋友从酒吧出来,各自散去。向前独自走了一小段路后,她停下来打开手机里一款陌生人交友应用,在向她打招呼的人里挑了一个:“你现在能过来请我吃夜宵吗?”十几分钟后,一辆出租车停在路边。
两个人互相晃了晃手机。晓菲上车,消失在夜色里。

身为北漂,晓菲并不缺同事和好友。但和朋友在酒吧狂欢后,她仍然感觉到寂寞。这也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写照――他们拥有现实中的朋友,但仍然热衷于各种形式的网络社交。

在这些期待从小小屏幕里寻找温暖或者温度的年轻人心里,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爆发:观念开放与移动互联

“如果一个人说他很孤独,那么他是在描述一种状态。如果一个人说他很寂寞,那么他是在描述一种需求。”某位和晓菲一样热衷于午夜社交的女孩如此感慨。

从更专业性的角度看,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六级,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超自我实现需求。

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里的青年人来说,最基本的两项需求较容易满足,更高层级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仍然有些遥不可及――社交即成为最迫切也最现实的目标。

在大众社交和熟人社交领域,已有的产品足以提供完善的功能和相对牢固的关系链。但这并非是今天人们社交的全部。在传统社交和互联网社交时代,人们对于性的话题更多停留在酒后的荤段子或网络的调侃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才真正让个体与网络实现了同等自由。

当然,仅有这些远远不够。一种社会化现象的出现,一定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技更多时刻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

观念的改变从根本上为两性社交带来了引爆可能。伴随社会与文化的开放,“性需求”不再是难以启齿的话题。《求是》直属杂志《小康》发布的“中国人性健康感受”报告显示,与1994年的40%相比,2012年国人婚前性行为的比例达到了71.4%,而如果单独统计网络上反馈的问卷,这一比例将上升至86.5%――人们已经不再把性等同于婚姻。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

最新文章
咨询客服 领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