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虎嗅上发了一篇名为《Dropbox与用户的故事:如果你已经有100个用户,如何获取1000个?》的文章,讲得就是用户获取。许多互联网公司在创业初期,最难的事不是产品研发,而是如何发展第一批有价值的用户,即种子用户(seed users)。这一批人最接近产品定位,并直接影响产品日后的口碑传播及辐射范围,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是社区平台类产品优质内容的主要提供者。在Dropbox的案例中,他们的老大在有狂热粉丝们聚集的Digg发布了一个充满geek才懂的暗语“彩蛋”视频,该视频迅速在Digg上窜到了第一。结果,Dropbox的beta版还没发布,就已经有75000个用户在waiting list上排着了――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
那其他公司又是怎么做的?
社区类产品们
1.知乎:先向专业人士发邀请码,“全封闭”后再开放注册
知乎创始人周源最开始采用的是“杀熟”策略,发邮件邀请好友。2010年上线的前两个星期,他们就邀请到大约200位用户,多数是创始团队的朋友或同事,几乎全部来自IT创业圈,其中有不少媒体人或行业评论员,这个小圈子开始“互问互答”。但外界很难拿到邀请码,它在初始阶段几乎是全封闭的。
当知乎一点点开放注册,直到用户数量达到2000人的时候,便出现了雷军、李开复等IT名人,他们贡献了各种高质量的回答;他们也因为社区的纯洁性,首选知乎作为发声平台。知乎在发展头两年,一直用邀请注册的方式维护社区的专业性,由此形成了第一批种子用户。直到2013年3月开放注册后,知乎才在更广的话题领域有了较大发展。
发邀请码的做法也被不少创业团队在使用。比如一个名为“泡面吧”的跟随式在线编程教学网站(类似“Codecademy”),他们主要在相关论坛寻找种子用户,首次内测阶段的邀请码只有500个,但随后因需求旺盛,迅速增加到2000个、4000个……
2. MySpace和豆瓣:从“文艺”的角度入手,“臭味相投”
(先为曾经火爆的MySpace点根蜡烛)有人认为MySpace上线后,立刻通过病毒式传播迅速增长用户群,但实事并非如此。其第一批用户是创始人的线下的乐队资源,最初积累的是他们的粉丝用户。
其实,从充满文艺气息的小众的用户群入手在中国也有一个案例。比如豆瓣就从书籍入手得到了第一批用户。这一批用户可以算是“品味略高”,不仅可以贡献更高质量的内容,也让豆瓣围绕着书籍、文艺、清新等标签逐渐增强吸引力范围。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