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制1.0:从买手到买手小组
2007年之前,彼时的中国网络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的韩风女装在销售,要么是代购,要么是抄款,每个店铺也就几十款,大家做得都一般。
赵迎光折腾了好几年电商,也开了门店,但仍然对未来要干什么很迷茫,他一直在摸索,如何才能差异化?
2007年中旬,赵迎光接触到韩国最大的一家快时尚公司。一般的公司是给生产商三四款衣服,每款生产上万件,而这家公司直接给生产商700个款式,具体生产哪些款式,由生产商决定。虽然款式多,但是单款订单量却少,少则数百件,多则上千件,卖得好再返单。
赵迎光恍然大悟,终于摸索到了自己梦想的未来,于是立刻尝试这种多款少量的模式。
刚开始公司资源有限,只能做代购,他把重心放到培养买手上,招揽一批学生,将韩语专业和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搭配在一起,从韩国3000个服装品牌中挑选出1000个,分给40个人,每人每天从25个品牌的官方网站上挑出8件新品,这意味着每天有200款新品。
当时,淘宝搜索是按刷新时间排序,原本赵迎光只是想使产品充足、新鲜,却没想到赢得了流量。
这让韩都很快跟网上千千万万个韩装店铺区别开来,竞争力一下增强。
但是这种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争夺顾客的前端,赵迎光很快发现这种模式在后台的问题:第一是代购有几大硬伤,比如等待时间过长,无法退换货,经常断货断色断码,性价比不高等等。第二是选款师没有经营意识和竞争意识。选款师上完新款之后,顾客下不下订单,这款衣服能卖多少,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于是赵迎光做出调整:第一,从“代购商品”转为“代购款式”。买手像从前一样选出款式,然后交给生产部门采购样衣,打样,选料,在国内找工厂量产。第二,不再要求每个人盯着25个品牌,而是全部打乱,买手之间开始竞争,培养买手的独立经营意识。
但是,新问题出现了:每个买手都希望上更多的产品,却不注意库存问题,只选图片上传,买手们对供应链并无太多考虑。
于是赵迎光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了一个买手2万元,让她自己决定生产件数、颜色、尺码,一旦盈利,公司和买手分成。但是这种尝试也有问题:其一,买手是设计专业出身,你让她去搞运营,终究是不行的;其二,就算某个买手有经营天赋,但是他又要选款,又要考虑那些经营的事,难免哪头都顾不好。于是,赵迎光把经营事务剥离了出来,但不是像以前那样,剥离给公司的生产部,而是给每个买手配上视觉人员和运营人员。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