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深入到垂直电商商业逻辑的背后,探寻最近几年垂直电商模式普遍遭遇困境的原因。但是,我还是坚信垂直电商在未来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垂直电商聚焦于细分市场,对行业和产品的理解更为深刻,因而也更容易做出特色,满足某一类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有其存在的市场价值。不过在电子商务飞速成长的10年多时间里,垂直电商的发展却一直难以令人满意,虽然有唯品会、聚美优品等少数几个行业明星,不过不如意的却是绝大多数,我们已经看到红孩子贱卖苏宁、麦考林逐渐枯萎、凡客正在经历转型之困,更有一大批曾经的明星企业如维棉网、品聚网、初刻等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最近两年综合性电商平台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抢走了几乎所有的风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他们的挤压下,垂直电商更是一片沉寂,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逝者已逝,生者却也在遭遇着流量和交易额的持续下滑。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垂直电商企业今日的困境是有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有商业模式固有的缺陷,也有自身经营的问题。
垂直电商的模式之殇
垂直电商是相较于综合性电商而言的,相比后者的全品类覆盖,大多数的垂直电商聚焦在某一个细分品类上,也正因为这样使得垂直电商在商业模式上有一些天然的缺陷需要克服,以至于很多人在讨论垂直电商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消费者对一站式购物有着天然的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最方便,再加上综合性电商平台上各种有效的会员激励措施,更刺激消费者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所有商品的采买。在选择商品时,消费者也更倾向于面对的是丰富多样的商品,而不是有限的几个选择,这点在线下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线下的商业越来越向固定的商圈集中,不过这并不是垂直电商的优势。对于垂直电商而言,也时常面临着品类管理的困惑,因为一般来说20%的畅销品类占据了80%的销售额,如果砍掉了剩下80%的品类,则品类的丰富度大幅降低,影响用户体验。如果补充剩下80%的品类,则会造成库存成本的大幅上升。总之因为上述的这些原因,综合性电商平台具有越来越强的规模效应,用户的粘性也越来越大。
其次,对于零售来说要完成交易就需要有足够多的流量,这点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道理都是相通的,不过线上和线下的流量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线下最重要的是“地段、地段和地段”,本质上是人流,选好了位置就注定会有很多自然流量。但是线上则完全不一样,线上的流量更加集中,除了依靠品牌效应逐渐提升自然流量的占比以外,还需要去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或者通过联盟的方式购买大量的流量。目前互联网的整体流量价格都很贵,获取新用户的成本也就非常高,如果花钱买过来的流量形成不了比较高的转化,或者是用户过来转化一次就流失掉了,那么企业就始终要花很多的钱去做营销,一旦营销费用减少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量和销售收入的锐减,这是很多垂直电商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一旦资本市场停止输血,遭遇困境就是注定的。而对于综合性电商来说,由于品类更加丰富,用户基数也更大,相对来说就摊薄了昂贵的流量购买成本。因此,我们看到京东的营销费用营收占比基本维持在2%左右,而绝大多数的垂直电商则在10%以上,更为疯狂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30%-50%,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很难持续的。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