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我国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手机网民规模增长放缓,但移动互联网应用丰富程度加大,对社会生活服务渗透增加,成为手机网民常态的生活方式和各行业的重要发展模式。
1.智能机市场趋于饱和,手机网民增长放缓
我国智能手机已形成较大用户规模,市场占有率趋于饱和。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4.8亿,相比2013年2月增长了1.5亿,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达91.1%,智能手机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逐渐触顶,未来我国智能手机增速将呈减缓趋势,进入稳定态势。
随着功能机换机潮接近尾声,智能手机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也意味着通过智能设备普及所带动原有PC网民向手机网民的转化阶段基本结束。随着潜在手机网民已被大量转化,2014年上半年手机网民规模增长呈现疲态。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仅增长了5.4个百分点,低于往年用户规模增长速度。未来,手机网民增长将主要依靠创新类移动应用迎合非手机网民潜在网络需求拉动。
2.移动上网常态化,对社会生活服务渗透进一步加大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丰富,手机上网常态化特征进一步明显,手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不断增加,使用频率进一步上升。根据调查,我国手机网民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36.4%,相比2013年增加了16.4个百分点。其中,每天实时在线的手机比例为21.8%。87.8%的手机网民每天至少使用手机上网一次。其中,66.1%手机网民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多次。
手机应用的丰富性,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生活服务的渗透进一步加大。如,手机支付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结合,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通过各类APP与社会服务广泛融合,如零售餐饮、生活缴费、大众理财等,带动移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手机网民影响程度加大。此外,手机地图、手机打车等移动应用与本地化服务相结合,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平台,对手机网民的交通出行、娱乐餐饮带来较大便利,增加手机网民对手机应用的使用黏性,加大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生活服务的渗透力度。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