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群前媒体人,用了四年时间摸索一段无人走过的路,想清了方向,找准了基因,用颠覆自我的态度滚起了一个数亿美金市值的大雪球。
雪球创始人方三文喜欢爬山。2010 年冬的一天,他约另外两位合伙人梁剑和李楠一起去爬香山,天空飘起了大雪,走在香山后面的一座无名野山上,三个人做了一个改变雪球命运的决定。
那时候方三文的心境正如同处在进退两难的山腰,这位前网易副总编辑在创办财经网站 i 美股(雪球的前身)时正赶上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高峰,一年内 42 家中国公司赴美上市,资本市场的东风也让 i 美股在半年时间从无到有,日 UV 达到 20 万左右。按照雪球联合创始人李楠的回忆,「我们发现在中国炒美股的人都成了我们的用户」。
与此同时,天花板却迅速到来。美股市场规模有限,想要再往上走必然要扩展内容范围。用更多内容吸引更多的人,自然要招聘更多编辑来生产内容。李楠说,「既然离开就是觉得这件事不好玩。这跟我们在网易做的事情没有区别」――雪球的早期高管多来自网易,他们不希望让雪球滚回到原有的轨道。
那时整个 i 美股一共的 10 名员工中只有 1 名技术人员,其他都是编辑。这群人擅长内容,但优质的内容无法快速批量复制,想要扩大到 A 股或更大的投资市场,在方三文看来是「自不量力的冒险行为」。
当时他纠结于两种想法之中,其中一种想法是根据公司的资源做决定,同时在小市场形成绝对优势再考虑大的市场。
最终,在又湿又滑的山路上,这三个人做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决定――从媒体公司转型互联网公司。
四年之后的 2014 年 9 月 11 日,雪球宣布完成 C 轮 4000 万美元融资,估值数亿美元。如今这个社区聚集了 150 万投资者,里面有关于 2 万只股票的信息,每天有 5 万条关于投资的讨论帖。它的用户很有力量,今年 6 月雪球在上海举办了第二次雪球大会,第一天就在社区里卖出了 500 张票,最后一共卖出 2050 张。
从媒体公司到互联网公司
在雪球办公室中,方三文的座位处在技术人员扎堆的区域,以前并不是这样。媒体人出身的方三文在初期工位旁坐满了运营的同事,因为他觉得「比较聊得来」。
直到 2011 年上半年的一天,他的合伙人李楠提醒他,「我们现在已经是个互联网公司了,你要多跟产品技术人员交流。」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