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不少工具类APP,有的有了巨大用户量,却没有好的变现模式,融了天使轮,A轮死活进不来,有的小而美,用户也够活跃,却又被资本市场质疑增长后继乏力,越不过投资人的心理门槛,也是拿不到钱。当然也有些拿到钱了,但我觉得拿到钱了不代表最终成功了。
规律有可能会迟到,但是一定会到!不过就创业而言,很多事还是干出来的,如果都带着宿命论去创业,也就没有伟大的公司了。但是就做投资的而言,抓住其中的一些必然性,能够过滤掉一些“必然失败”的风险,绝对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怎么有人说,投资人的日常工作就是证伪呢。
把我看过项目的体会和思考梳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从工具到社区到电商的基本逻辑
关于从工具到社区到电商,以下这个逻辑应该是容易理解的:1、在互联网时代,靠工具本身赚钱的格局是有限的;2、要做出盈利模式必须要有海量的用户外加较高的转化率;3、要有海量的用户和较高的转化率必须有很高的用户粘性;4、要有高的用户粘性必须要有尖叫的用户体验和人人互动;5、要有人人互动则必须从工具延伸到社区而不是简单的人机互动或者人专互动;6、要有高的转化率则必须要有很好的活跃度和在线时长(很多产品很活跃但就是没有在线时长)。
然而,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逻辑链条上,其实存在着很多的陷阱。
UGC,PGC还是UGC+PGC?
APP工具满足的用户需求不外乎以下几种,工具(如日历)、专业内容(如新闻、育儿、娱乐)、社交、虚拟商品(如天籁K歌里面送的花)、实物商品等。产品的定位首先应该是从用户需求出发,你选择的点不同,产品选择的服务方式也会不同。
比如,就收听需求而言,UGC本身是无法满足的。不得不承认,就专业的内容创造而言,人和人是有差别的,极少数人善于创造专业内容,而绝大部分人习惯于听或者看。如果内容本身没有足够的价值势能,那么收听的意义就变成关注(社交)了。但问题是,如果是社交,你喜欢听那么多没有声音美感和价值密度的弱关系朋友的唠叨吗?试想,如果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大部分都是语音是个什么场景?所以,个人觉得,就满足收听需求来说,PGC才是主流(所以喜马拉雅等网络电台最后都不可避免偏向PGC),而UGC更适合于社交互动的场景。同时,语音不适合做UGC和弱社交关系(有人试图通过社交来做FM最后证明是失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逻辑思维的社群其实是个伪概念,本质还是个PGC的自媒体。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