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英在上市公司负责战略规划和投资并购,此前曾提出“十亿市值靠业务,百亿市值靠并购,千亿市值靠核爆业务+并购”的方法论。该方法论极具有实操价值并引起业界尤其是上市公司广泛关注。本次丁先生与大家交流的“为什么应用型公司值十亿,平台型公司值百亿,生态型公司值千亿”,依然不乏精彩观点。
《超体》和《星际穿越》两部烧脑牛片一个现实意义就是:我们可以基于更高维度理解低维世界的事物,例如通过五维世界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四位时空,尽管我们不知道第五维是什么维度,而且也无须知道第五维是什么维度,因为那不重要,我们只要知道在五维世界里可以看任意一个时间点的四维世界就可以了。 为什么说这个?后面会讲。 前一段时间,@潘九堂微博发表了一篇关于手机公司估值的文章,引起一番讨论。文章阐述了鄙人的估值观点,一时间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有说不够科学严谨,有说简单粗暴,当然也有说大体靠谱的…不管评论如何,九堂兄对此估值理论的描述确实是我表达的意思,也更加佩服九堂兄的理解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将此理论有模有样的应用到手机公司的估值上(讲述时我举的例子是我所在的互联网教育而不是手机行业)。此外,在和业内朋友们多个场合交流中,我也都阐述过这个观点。
应用型公司值十亿量级
平台型公司值百亿量级
生态型公司值千亿量级

我的观点是
应用型公司值十亿量级,平台型公司值百亿量级,生态型公司值千亿量级;如果公司面向全网用户,那么它的单位是美元,如果公司定位在垂直领域,那么它的单位是人民币。当然这个提法确实简单粗暴,也不科学严谨,但还算是便于理解吧,实际上,对照一下已经上市公司的市值或获得风投公司的估值,大体上差不多哈。
从数量上看,三种类型的公司数量恰恰呈金字塔结构,应用型公司数量最多,平台型公司数量比较少,生态型公司全球也不多。 具体来看,应用型公司指满足用户某单一需求或特定需求的公司,绝大部分公司都属于应用型公司,尤其那些工具和APP类公司均在此列,这些公司市值在几十亿美元就到顶了;新浪+微博、网易、360等则是平台型公司,市值在百亿美元量级;而苹果、谷歌、阿里巴巴、腾讯是生态型公司,市值都是千亿美元以上。百度则正走在从平台型公司到生态型公司的路上,百度通过内部构建+外部并购整合距离生态型公司仅一步之遥,市值已达800多亿美元(从13年10月在微信朋友圈就开始积极看多百度哈)。至于京东和小米,目前尚属平台型公司,但是是未来最有可能成为生态型公司的选手,尤其小米已经开始积极填补其内容短板了。 通过上述例子,我想提出一个更加简单粗暴但绝对便于理解的模型来揭示应用、平台和生态三者的联系: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