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尾年末的总结中,快速消费品行业弥漫着萧条风。
其中最为一致的声音,就是电子商务日益突飞猛进,对传统渠道带来强烈冲击,导致年度整体下滑。
电商渠道的冲击到底有多大?它真的抢走你的销量了吗?
不见得。
表格内是“双11”活动期间,天猫上“调味品/果酱/沙拉”品牌成交排行榜。所有25家的销量合计不足千万元,相较于天猫591亿元总成交额,只是小数点后面的零头。
同样,“双11”活动期间,京东商城127个宣传页面,只分配给了食品类别5个页面的购买资源。不是出价多少的问题,而是只有5个可抢资源,概不增加。
两个案例放在一起能发现,食品领域销量的真正下滑,并不是电商直接抢走的。
电商抢快消品行业的生意,受制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食品类商品的即兴性消费特性,邮寄不便,及产品保质保鲜特性影响等等。
那么,我们的销量到底流向哪里了呢?
终端步骤的完美执行,抵不住客流量流失
事实上,食品类快速消费品,在传统KA渠道的普遍下滑,电商可能是罪魁祸首,但不见得就是受益者。
先来看一个案例。
Z调味品在北京市场家乐福系统中的6家最优质卖场,2013年6月份之前,6家门店基本每月的店均销量都在4.5万元左右,最高的时候(2013年“五一”档期)创造过63485元的历史销售峰值。
从2013年年底开始,以上几家卖场销量持续下滑,直至此前的一半水准(2.5万元左右),并一直延续。
正因如此,在连续考核不达标的情况下,大区对该部分卖场的业务人员进行了强行调整,换上骨干中的强手。然而,调整之后的两个月,销量仍然持续低迷。
在一次月度会议上,这名骨干业务人员被严厉批评之后,他委屈地向我辩解,强烈要求我去这些卖场实地检查他的工作执行。
终于,在疑惑和不解的驱使下,我安排好时间,在这些卖场驻店调研。
结果,有了出乎意料的“收获”。
在这些卖场,无论从促销员的挑选培训、卖场特陈的选址执行、正常排面的维护优化、库存的增补保障、推广试吃的专业标准,甚至海报POP的美观醒目、买赠活动的灵活适时、卖场客情的稳固加强,几乎都是无可挑剔。
那么销量,到底从哪里溜走了?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