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主要帮助负责增长的同学把握产品早期的增长策略,并且更好的执行。』
拿早期互联网产品的增长来说,运营需要考虑的只有三个问题:
在思考这三个问题之前,你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1.寻找各个群体的主流文化。
如果目标用户是中国90后,这个群体庞大到很难找到广义上普世的主流文化,整个群体是有参差不齐的亚文化和小众文化拼凑出来的,文艺、逗比、二次元等等等等;太多?太乱?不要紧,我们先把每一种文化梳理出来,放着先。
2.为每一种文化挑选 渠道。
比如文艺狗可以去豆瓣找,逗比可以上猫扑,二次元可能集中在A、B站。(寻找渠道,这个是一个比较考验运营嗅觉的工作)
3.分清楚产品的「本质」和「表象」。
「本质」可能是团队的使命,可能是团队对于整件事情的理解,可能是产品的定位。而「表象」,只是一个傻子都能听懂的,立刻在大脑中产生联想的一句话。
陌陌本质――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交友应用。 表象――约p、同城约会
微博本质――一个移动时代可以快速消费的媒体平台。 表象――追星,围观
你跟我说手机安全?我不懂。(本质)
你给我跑个分,我就懂了。(表象)

准备工作做好后,进入正题。
1.找什么人?
-为产品寻找阶段性目标用户。
很多人认为,选择目标用户应该是整个团队或项目的最优先级。其实这里的找什么人,一定意义上应该说是阶段性的目标用户。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早期的增长策略可以将整个产品的目标用户切分成几个用户群,通过重重过滤选择出一个相对容易的群体进行增长试验。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