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滴滴快的已经完成了破蛹成蝶的蜕变,从一家营销驱动公司变成了技术驱动公司。
提起滴滴快的,人们的印象似乎还留在2014年初的那场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上,殊不知,当人们还在关心合并之后补贴会不会减少时,滴滴快的已经完成了破蛹成蝶的蜕变,从一家营销驱动公司变成了技术驱动公司。一个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数据“超级大脑“即将浮出水面。

移动出行的超级大脑
“分秒”之间的多轮筛选,数据完成的用户画像系统,人们点滴的打车轨迹正在汇聚成就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
周五晚上6点40分,李菲(化名)在离家不到3公里的地方,用打车软件叫了一辆出租车,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系统通知了附近43辆出租车之后显示被抢单,与此同时,李菲的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通知,打车软件为此向司机支付了11元补贴。
这次打车给李菲带来的愉悦感可想而知:之前望眼欲穿的苦等,现在则分秒可得。不过李菲或许不知道的是,从她按下叫车键到系统启动用车通知“分秒”之间,后台已经完成了多轮筛选:根据用户画像和用车需求,匹配位置合适的出租车,再结合实时的地理位置和运能状况确立给后者的补贴金额――这些计算都是在毫秒内实现。甚至在更早之前,软件已经根据她的历史打车的行为特点,将其划归到了“潘俊钡谋昵┲\0下,由此她才频繁收到金额不小的代金券。
2012年开始成立的滴滴快的迅速地网罗了360个城市中近两亿“打车族“:每天,600多万订单生成,每个小时,数十万订单数据汇入滴滴快的后台。而李菲们所不知道的是,他们的点滴打车轨迹正在汇聚成就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而这也正是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的未来疆场。
用户画像:潘亢屯梁赖牟煌\0行为轨迹
滴滴快的“土豪式”补贴背后,其实也有着它自己的精打细算。随着两家公司的合并,行业已经从粗暴的跑马圈地走入了精耕细作的时代,要花更少的钱获取更多的用户。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