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目前各类大学生数量约在 2000 万左右,其一年的开销,包括教育费用、娱乐休闲、交友的费用,平均每人每年 4000 元,这就意味着有 800 多亿的高校市场。另外,大学生有着相对更长的智能手机使用时间,而学生时期又是一个人的产品使用习惯形成时期。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垂直领域创业者心中,高校市场一直是他们虎视眈眈的一块肥肉。
然而,由于高校社群的封闭性和特殊性,无论是大平台还是小公司,在实际的运营推广中,依然会发现这块「肥肉」难以下口。
高校需求多样化 功能服务难复制
大学生的需求丰富多样,然而不同高校有不同「个性」,管理方式和运营环境不尽相同,很难提供统一化的服务。
就拿目前专注该领域的一家南京创业团队举例。刚开始他们在东南大学做「你好东大」APP 试点运营,由于产品提供的「查跑操」(次数)功能是学生们的刚性需求,仅发 3 天单页就新增了 5000 个用户。然而,并非所有学校都需要查跑操,同一功能在其他学校可能完全不适用。
再说说「订外卖」服务,有的学校有提供送外卖服务的学生团队,有的没有;有的校园周边商家可提供配送,有的市场稳定饱和不需要外卖。而这些外卖服务质量也都参差不齐,这就给服务的整合和监控带来了难度。若自己去建立配送团队,不仅会加剧运营成本,还有可能被饿了么、美团外卖等有钱、任性的土豪们玩死。
细分领域易切入 想做平台不容易
大学生是否就没有通用的需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至少有两大类需求是共通的,一类是「查课表」、「查成绩」等教务必备工具,另一类是「找兼职」、「订车票」等和大学生相关的生活服务。前者已经初见端倪,后者业内尚未出现代表性产品。
就推广而言,工具类产品在初入校园时的确可以迅速扩大用户基数,但这很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想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产品背后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可预见的是,尽管学生对生活服务的总体需求很大,但由于涉及的行业众多,创业公司想「一口吃个胖子」做平台是不现实的。因此,从某一垂直服务领域切入对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针对目前兼职市场监管混乱、兼职信息不透明的现状,原「你好东大」团队推出了「同学帮帮」APP,主要为大学生提供靠谱的兼职岗位和配套保障服务。笔者试用后发现,所有兼职雇主均属认证商家,提供的也均为直招职位,充分保证学生可拿到一手的薪资。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