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滴滴与快的合并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或许很多人忘了还有这样一家打车App曾经辉煌一时,当它一展身手时,滴滴、快的都还初出茅庐。它就是摇摇招车(以下简称摇摇)――曾经辉煌一时的打车App老大。
从时间来看,摇摇获得A轮融资的时间为2012年4月,其他后来者的天使轮融资大多集中在2012年年底。无论发力时间还是早期市场规模,摇摇是当时无可争议的第一名。此后,打车App便开始了一场你死我活的竞逐赛。
今天,我们回头再看当年的跌宕起伏,不禁感慨摇摇为何衰落如此突然,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大哥”为何未成为最终的胜者?
壮志未酬的“中国Uber”
摇摇招车创始人王炜建出身于传统行业,高三没毕业就开始了创业之旅。从1994年到2013年,王炜建有过4次创业经历,他开过出租、送过牛奶、做过广告公司,具有极强的发现细小需求的能力。这些传奇经历最终让他加入了节奏更快的互联网创业大军。
在曾经的同事看来,王炜建是一个“绅士”,他注重细节,为人和善谦逊,低调不造作,但相对保守。在运营摇摇的过程中,这些性格特征一方面让王炜建本人在团队内的威望颇高,但也演变成摇摇运营策略的不断波动,和对市场判断的错误。
虽然摇摇的最终产品形态定格在打车App,但是王炜建一直希望打造中国的Uber。据AA租车创始团队透露,王炜建最早曾是AA租车创始团队中的一员,由于对AA租车一直坚持使用租赁公司车辆作为其运营车辆持有不同观点,最终选择分道扬镳创立摇摇。
所以,摇摇最早的模式其实是从商务租车开始的,主要运营车辆也从租赁公司逐渐转移至私家车,但是这样的模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从2012年初开始,摇摇旗下的车辆开始频繁受到交管部门的处罚。曾经接触过摇摇的天使投资人王京表示:“那个时期的摇摇经不起政策的敲打,哪天政府出个文,随时都可能倒掉。”
当时与摇摇一道开拓这一市场的还有创立于2011年的易到用车。彼时,易到已经拿到了晨兴和高通的千万美金A轮融资,在这一市场中摇摇显然并不占优势。从2012年9月开始,摇摇正式转型出租车市场,原有业务也逐渐开始剥离。
资本来了,挑战也来了
2012年,打车App市场开始爆发,此后直到2014年初,市场一直处于混战状态,大量同类产品不胜枚举,包括百米、打车小秘、大黄蜂等等,它们有着不同的资本背景。就当时位居前三的打车App来说,摇摇的天使轮来自于徐小平,滴滴背后是与程维同样出身阿里的王刚,快的的早期投资者则是阿米巴基金。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