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创业者有不少这样的经历,感觉很不错的项目在洽谈融资时接待自己的只是个投资经理,而不是机构的老大,是项目不行受到了冷落?还是另有原因?以下为经纬中国合伙人丛真的一篇文章,从中解答了中国VC机构决策流程的改变,以及对创业者的建议。
问:我埋头创业一年,最近产品上线开始有投资人找我,但几个都是投资经理甚至分析师。我没融过资,所以在想,是否我应该直接跟基金的大佬,合伙人聊天,会比较节省时间?
答:这是很好的问题,不仅仅是首次融资的创始人们有这个困惑,甚至很多融到A,B轮甚至C轮的创始人,依然在很多时候不清楚应该怎么面对(后面讲为什么会这样)。
VC的决策机制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下VC的决策流程和机制。和他们的美国同行基本上只有合伙人一层(偶尔会加几个投资经理支持和培育下)不同,绝大多数中国的VC,都是有层级的,大致可分为创始/管理合伙人,合伙人,MD/ED/Principle/VP(不同VC,基于所处投资阶段、自身历史、行业规律、员工个人成长以及装逼等理由各不相同,但大体上属于一个阶层),投资经理,分析师。
不同的阶层,年龄,经验,沟通方式,出差住的酒店,甚至面相都各不相同,但最大的区别是决策权不同。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方式是对决策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同,因为发展了近20年之后,大多数VC都已经是投资委员会(IC)决策制,合伙人们一起讨论,共同决策,单个人一巴掌拍到桌子上就拍出个决定的日子如夕阳般褪去了。时代的发展让大家都意识到,面对如此多的细分领域和发展阶段,如此数量众多且千差万别的创业者,一个投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无法全知全能。
决策的时候,固然有单个人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但是集体讨论因为可以避免思维死角,加强信息共享而被大多数VC采纳。所以任何有正常理性的VC,即使是该基金的老大(往往也是传说中/媒体上的大佬),也是不敢不想不应该(唱出来),自己一个人草率拍板,因为长此以往,合伙人制就不再是合伙人制而成为独裁制。
所以其实这个行业没有那么多抗日神剧式的“见了一面,聊了20分钟,就当场拍板投了!”或“晚饭聊了一个小时,说要投,当晚就把钱打过来了”。这些更多的是PR和YY,神话后面伤心故事不少,大多数投资人还是很严谨地在判断和行事。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