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个月前,我在给青岛一家连锁酒店做品牌咨询的时候,还在反复跟他们市场部的文案策划讲,在当下社会化媒体环境下,请停止无聊的新闻稿发布,也不要当微博、微信像官方网站一样发促销公告,而是应该尽可能利用热点话题做捆绑式创意营销。这种营销思路逻辑很简单,找准自身产品的品类特性,抓住潜在用户群体的心理特征,巧妙地和热点话题勾搭融合,并且快速地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布,然后就等着“创意不错,虽然是广告,但还是赞一个”的各种好评吧。借势营销就富有这么一种魔力,因而广受各行各业中小企业的追捧。
北京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由于杜蕾斯、京东、乐视等众企业的争相借势营销,而增添了另一层舆论沙暴。没有一点点防备,“今夜沙逼北京”,“黄天不负有情人”等一系列煽情的图文在朋友圈刷屏了,可谓出尽奇招,秀尽节操,以至于大家忽略了沙尘暴本身,反倒被这帮企业或矫情,或放肆、或无聊的捆绑式营销逗乐了。为此,好友李东楼却撰文《社会化媒体全部沦陷,营销正在失效》批判性地指出,这种捆绑式营销,对社会化媒体平台而言是一场灾难,呼吁停止这种无效营销。不过,笔者反倒认为借势营销是一种良性传播,其背后的价值也不可小觑的。
社会化媒体平台为何沦陷?
首先,应该承认一个事实,社会化媒体平台确实沦陷了。每逢大小节日、大小热门性话题(热映电影,热门歌曲,热门八卦)发生,就会有相应地捆绑式营销图文出现。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飞人刘翔摔倒的消息爆出之后,杜杜在官微发布了“最快的男人并不是最好的,坚持到底才是真正强大的男人!”,一来鼓励刘翔不要泄气,坚持到底,二来暗指用杜蕾斯可以延时。此条微博总共引发了4万条转发和7千条评论,对于杜蕾斯的品牌形象传播效果可想而知。杜蕾斯像是借势营销的鼻祖一样,树立了一个标杆性的楷模形象,自此之后,一大批中小企业,只要恰逢热点就会尝试做捆绑营销,从一句段子,到一个图文,再到一个Html 5动态页面,更甚至一个微电影,可谓应有尽有。而社会化媒体平台自然成了这些创意图文的主战场。
因为从媒体属性上讲,从1.0的门户时代演化至2.0的论坛时代再进化至3.0的社会化媒体时代。一开始媒体掌握着内容及流量,而后大众化UGC交互内容成为主流,直至一个基于大数据,个性化、智能化的精准匹配系统出现,表面上看信息从媒体传递到用户的路径缩短、成本变低,事实上由于网络信息的臃肿化过载,用户注意力又相对有限,对企业而言,信息从媒体平台传播至用户的成本其实是抬高的。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