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抢占手机党碎片时间的手游似乎在一夜之间遍地开花,然而生得快,死得也快。在大游戏商独揽天下的时候,很多小团队则生存的十分艰难,相比于端游普遍 2到3年的生命周期,手游的生命周期一般是半年到2年,因而不少手游商开始利用各种手段疯狂吸金,在还尚存的时候赚足快钱。
“暗扣”的灰色产业链
无聊的时候打开手机,总有几款喜欢玩的小游戏,这些游戏在下载时基本上都打出“免费牌”,然而就在这些看似不要钱的背后,却有不少又深又隐蔽的陷阱,等着用户跳入。
手机无端被扣费,也称为“暗扣”,这种现象即使曾多次被病垢但仍然屡禁不止。而造成暗扣的原则多是因为在手机下载的游戏中被植入了恶意扣费代码。所谓恶意扣费代码,行业内俗称“黑码”,即是内置在下载的游戏中,一旦出现恶意扣费代码,不用通过用户审核便直接扣费,且可以屏蔽掉通信运营商(如10086)发送的收费提示短信,而通常一个用户只会扣取2-4元左右的费用,所以神不知鬼不觉,如果不通过查询电话消费记录根本无法知道费用是何时被扣除的,可对于使用恶意代码的公司来讲,用户数大量的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那这些“不怀好意”的扣费代码是如何通过游戏进入到手机中的呢?
首先,游戏开发者从SP(手机生产运营服务商为用户开发和提供的服务)手中购买计费平台,并将现成的扣费插件添加到游戏应用程序中,这一步没有任何技术难度。第二,为了诱骗用户下载,开发者通常都会选择热门游戏作为篡改对象,例如一度非常火的《植物大战僵尸》、《捕鱼达人》、《水果忍者》等等。第三,开发者把伪装好的游戏上传到第三方软件应用平台。由于安卓开放底层代码,而且上面的第三方软件平台与手机论坛鱼龙混杂,对软件安全的把关力度不一,甚至有的不验证,因而这些恶意游戏在安卓平台上“疯狂流窜”。
而这种方式,其实就是曾经一度被“严打”的SP灰色产业链,转战手游行业后的死灰复燃。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条庞大利益链条从SP公司到开发者再到第三方应用市场。SP公司负责提供扣费代码和渠道,开发者负责添加插件和推广。当用户通过SP渠道产生信息费后,添加插件的开发者便能拿到信息费的28%。SP公司则赚取中间差价,拿个20%,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