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和投资方的矛盾与冲突案例日渐增多,除了在控制权等方面外,签署融资协议时的分歧或者疏忽都可能成为日后埋下隐患。以下为著名风险投资机构GRP Partners的合伙人Mark Suster结合自己丰富的风投经验,给大家阐述了融资过程中风投和创始人都需要避免的陷阱。以下内容由天地会珠海分舵进行编译,(微信号:techgogogo):
最近几年我写了大量的文章来描述“可转换债券”对初创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事实上早在2010年外界宣称“可转换债券”大获全胜的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提醒大家需要对此保持警惕。
今天,我想跟大家说下的是,一个VC是如何看待某一轮融资中的股权的定价,特别是当该轮融资中还牵涉到“可转换债券”的时候。其实当我自己的公司在每次进行融资的时候,我都会时刻提醒自己要警惕可转换债券所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麻烦。所以我每次都会回想起Brad Feld有关这方面的那一篇优秀的文章《投前估值(pre-monye) vs. 投后估值(post-money)转换所带来的问题》,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也好好参详下。
这里我尝试跟大家简要归结下这是怎么一回事。
投前估值 vs. 投后估值
在过去,VC通常都是以“投前估值”进行投资的。如果你在公司投前估值(比如800万)的基础上加上你将要融进来的资金(比如200万),你就会得到你的投后估值了。投前估值(800万) + 融资(200万) = 投后估值(1000万),也就是说现在投资人将会拥有你的公司的200万/1000万 = 20%。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大概2009年,因为此前的投资基本上都是来自一到两个投资人而已,且此前在初创企业早期的融资中通常还没有“可转换债券”的介入,同时也不像现在的一轮融资活动中动不动还会冒出20多个天使投资和6个种子投资出来。
所以投资交易中一般只会涉及一个VC或者两个VC, 故当时对一个投资的描述经常使用的说法就是“在20美元的基础上再融资5美元”,事实上指的就是在2000万美元的“投前估值”的基础上再融资500万美元。
问题来了,正如Brad在他的文章说所讨论的那样: 如果公司此前有发行了可转换债券的情况下,那问题又会变成什么样呢?比如还是沿用前面的例子,你的公司在募资之前如果已经发行了100万美元的可转换债券(最终债券持有人有权选择是否将这些债券直接转换成股票),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是800万的投前估值加上你100万的债券(今后可能需要兑换成的100万等值股票),再加上我现在投进来的200万,总共就是1100万的投后估值了,那么我现在就只能拥有该公司18.18%的股权而非20%了,而这不是我当初答应投资你的公司所预期的份额了。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