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让出行更美好”,这是滴滴打车成立时的梦想。
近日,由腾讯云主办,CSDN、腾讯视频、腾讯大学、腾讯精品课联合制作的“云人物访谈”活动正式启动,滴滴打车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博作为首期嘉宾接受访问,分享了滴滴三年多来的发展历程,以及滴滴崛起背后,在架构调整、大数据使用,接入“云”服务等方面的经验之谈。
架构变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还记得2014年打车软件的“补贴大战”吧?当时滴滴的订单量,一周之内猛涨50倍,结果可想而知,靠传统采购机器来实现扩张,显然完全无法满足高并发的业务需要。就在那个时候,滴滴与腾讯展开了合作,把系统搬迁到腾讯云,腾讯云高级架构师也直接驻场,帮助滴滴解决了许多难题。张博表示,这也是滴滴的第一次架构调整。
采访中,张博坦言,滴滴打车成立初衷是为了解决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来打破信息的壁垒。从打车到专车再到顺风车,滴滴打车三款产品的背后是架构的挑战和系统的变迁。
事实的确如此,滴滴第二次架构变化是在专车上线时。为此,他们特别成立了技术架构部,将通用型服务下沉,避免重复造轮子,将个性化服务放到业务层,实现服务开发。从最初架构设计支撑一款产品,到同时支撑专车、顺风车等多款产品。产品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所以,架构的实时调整让滴滴每条产品线,都可以得到很顺畅的支撑和服务。
大数据――既是产品心脏,也是商业心脏
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超级大脑”,滴滴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撑驱动。目前,滴滴打车正在通过滴米系统、用户画像系统、精准营销、智能匹配、需求预测系统和运能预测系统等构建自己的技术核心竞争力。张博表示,在研发的路上,大数据不仅是滴滴打车产品的心脏,还是滴滴打车商业的心脏。
滴滴补贴营销策略的背后,也都是大数据在起作用。滴滴希望用有限的资源,最大化提升用户的质量和活跃度,而这对架构、运营、产品等都有很大挑战,只有借助大数据才能更好的去实现。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