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团队

创业项目
当前位置:王柯团队 > 网络创业 >

识别互联网报道中的假数据的3个技巧

2024-08-12 王柯团队
识别互联网报道中的假数据的3个技巧

这几天,随着云视链等公司数据过度夸张被网友扒皮,关于互联网公司数据被疑造假的现象又称为了媒体议论的焦点。

其实,互联网产品夸大数据已经非常普遍,据我所知的我就看到过很多,因为有些数据,作为一个10年的从业人员,大眼一看就是水分非常大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被曝光呢,那是因为他们影响力不大,或者没有知名度,或者几乎没人关注他们,而一些公司之所以被扒皮,主要是一些公司的数据偏离真实情况太大,太不符合常规,同时加上大力宣传,被更多人看到,包括一些知情人士。

就拿上次神舟租车黑UBER的事情来说吧,本来就是一次失败的营销案例,结果被一些不懂行的或者收钱的媒体和自媒体人爆出神舟租车因此事件获得了几百万用户下载,然后公司给负责策划此次事件的人每人奖励几十万的媒体发出来,让外界朋友认为他们真的很成功,这种无耻的造假手段引起了我的鄙视,于是经过用各个数据分析工具发现,神舟租车事件持续时间也就三天,这三天内他们的下载量增量连十万都不到,如果按照20%转化率的话,真正的激活用户也就两万,所以说他们说自己增长了几百万,真是胡扯啊。

其实后期已经有人已经扒皮出来了,只是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也就没有影响到很多人。笔者就借此再强调下,互联网数据造假很多很多,做为非专业用户还是不要太天真和单纯,因为在互联网上任何一个事件的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随便找几个明星发发微博都能来几百万用户的话,大家都这样干了,甚至可以说多干几次都可以上市了,因为这种没有含金量的营销手段任何人都会。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既然造假很容易被识别,为什么媒体人还会相信呢?那是因为他们不专业。

现在有一部分媒体人比如编辑啊,记者啊,表面一看啥都知道,其实也是啥都不知道,说啥都知道,就是写起战略,写起模式,写起未来,写起策略的话,一套一套,但是真正接触到行业术语和数据的话,进入行业的话,他们是啥都不懂,所以一旦写到一些深入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就是个盲区,但是呢,他们又喜欢写,所以只能听行业人士说之他们听之,所以就会导致发出来的新闻稿子被行内人做为笑柄。

比如曾经有媒体就帮某个App写了一篇稿子,庆祝下载量突破5000万,让外行人一看,这个数据还挺喜人,5000万哪,多牛逼啊,其实对于行内人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5000万下载量,转化到真正的激活用户的话可能连500万都不到,如果下载量水份再大的话,可能几十万激活用户都是个未知数,所以这个数据没有什么可以得瑟的,也没有什么卵用。但是很多媒体人基本不懂,于是就写了出来。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

最新文章
咨询客服 领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