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在行」接单,遇到的几乎都是创业者。在聊关于用户需求和产品方案的时候,发现他们中的很多逻辑判断上常常会存在几个严重误区:
1. 「我的产品只要够好,就绝对有人用。」
我见过的有的创业者误会了这件事情。
所有的产品都是要解决真实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需求,也就不应当有产品。
比如你看到大街上有好多胖子,于是做了一个健身房,请了最好的教练,制定了最合理的价格,然后请他们去。结果他们说,我们是胖,但是我们不觉得是问题啊。
比如你做了一个新的微信,界面精美、交互喜人,安全性翻番、流量消耗减半,但是现在大家不都会去,因为日常在使用微信时根本没有遇到问题。贸然转移到你的平台上,反而会造成更多问题。
之前刚遇到一个传统行业的朋友,他想改造他所在的培训行业,因为教学流程中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教材可以电子化、学生上课可以打卡等等,但是,这些问题作为学校、作为学生,都很需要解决吗?这是存疑的。现在看似低效的使用过程中,真的会遇到问题吗?
2. 「市场很火/用户很多/他们经常遇到问题,所以我的产品肯定行。」
从问题到产品的逻辑链条应该是完整的,且清晰和合理的。
市场->用户->问题->需求->功能->产品
并不是说,「哇最近旅游市场好火爆!」就能证明「我这个产品是应运而生、没道理会输掉的!」
旅游市场火爆,只能证明这是个好的方向。具体要面对旅游市场中的哪些用户?要解决这些用户遇到的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的是什么需求?什么样的功能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怎样的产品能实现这样的功能?
这都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体现在产品上,就是有人用和没人用的区别。
这其中,有个极重要的环节需要反复思考清楚:他们的问题,我用这套方案是不是能解决?
因为很多时候,问题是摆在那里的、用户也是有抱怨的,但不代表事情就能得到解决。各种因素会错综复杂,不只是功能实现就可以的。
比如农业领域的很多 O2O 项目,道理讲得很对,农民群体的日常生活中,也的确有很多低效的场景可以解决。但让农民都熟练使用 APP 来做事,就几乎不可能。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