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加入这个初创公司已经5个月。每天都在开心又煎熬,亢奋又疲惫中度过。
不过,既然选择了创业,就别计较这些「感受层面」的小事。能干就玩命干好,压力也得抗住;不能干就滚蛋,别废话。咱们不是明星,可以一边名利双收,一边哭诉自己多辛苦。你可以不干,没人逼你。
我做了这几件事:
首先,重建运营团队。引入了多名非常出色的人才,其中用户运营的负责人,是可以在其他公司轻松获得总监职位的。还有几位新人,也非常有潜力。
其次,梳理了运营的工作模式。比如,运营应该怎么做、团队如何分工、如何制定KPI、如何协作等,把运营带进正常运转的状态。
再次,积累了初期的kol,也成为后续新版产品冷启动,以及传播扩散的种子用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和其他核心团队成员一起,制定了产品的新模式,下文会具体提到。
我有这几点收获:
1.用户从哪儿来
之前在百度,产品的用户量过亿,根本不用担心流量的事;后来去了猫眼电影,流量主要来源于票补和美团。
现在傻眼了,流量在哪儿呢?我们是以内容和视频为载体的社交产品,如果用户少,就社交不起来;越社交不起来,产品就越没有价值。所以,关键就是如何提升用户量级,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有人说,可以渠道投放。咱们先不说买一个用户多少钱,即使有钱买来,这些用户就是我们的目标受众吗,即使是目标受众,就可以带来社交产品的氛围吗,就可以保证内容调性吗?这类产品肯定不是用钱砸出来的。
我采取的方式是从核心群体切入,1对1的找到这个领域里的意见领袖,引入并维护。这样的人威力很大,搞定极少数人就可以撬动大量跟随者;另外,产出的内容很优质,也符合产品的调性。当然,前提要找对人。
如果能做好这件事,从理论上来说,社交平台这个小雪球就可以慢慢滚起来。这个滚的过程,就是用户增长的合理节奏,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而且氛围也是一点点养出来的。
具体的做法,就是先找到这样的达人,然后再借助达人的影响力,去做线下活动。只有见面了,一起玩了,才能更好的在目标群体里渗透。这块只能简单说说,具体怎么执行,文字很难描述。
这是积累用户的主战场,同时可以辅以两个分战场。比如,上面提到的渠道合作和投放,以及通过把优质内容分发到大流量平台,去获取转化和品牌传播。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