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线工程师眼中的国产光刻胶
2024-03-22
王柯团队

第一部分主要讲一下专业人士眼中的光刻工艺与技术难点
光刻,顾名思义,用光进行雕刻,以光为工具将光罩(mask)上的图案转移到晶圆上的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但要想实现这个图形的转移,过程很复杂,技术难点也很多。从结果导向来看,主要做好三件事―CD(critical dimension:关键尺寸),OVL(overlay:套刻精度)和defect(图形缺陷)。
(1)要做好CD,需要通过光罩设计和工艺制程两步去实现它。先讲一下光罩设计与OPC。要想在晶圆上最终得到所需要大小的图形,首先应该在光罩上的对应位置上定义好相应大小的图形,再通过一定比例的转换转移到晶圆上。理论上,光罩设计的图形是什么样,通过一定比例转印到晶圆上,就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图形,但实际情况更复杂。随着摩尔定律的不断演进,芯片制造所需目标图形的尺寸不断变小,干涉和衍射现象就会更加明显,而这将直接影响图形的转印。所以,为了使光刻后晶圆上的图形与设计图形一致,需要对光罩上的图形进行修正,而这就是光刻的兄弟部门――OPC(光学临近修正)。
解决了OPC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工艺制程。在此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整个光刻工艺流程,光刻制程的机台包括匀胶显影机(track)和我们熟知的光刻机(scanner),track负责涂胶和显影,scanner负责曝光。以正胶为例,wafer首先进到track里面涂覆一层光刻胶,PAB(Post Apply Bake,后烤工序。用来升温蒸发大部分光刻胶中的溶剂,固化光刻胶,提高粘附性),冷却到室温后,移动到光刻机进行曝光,后面再回到track进行显影,最后PEB(Post Exposure Bake,曝光后烘烤)让显影过程完全。然后,晶圆离开光刻室,进入刻蚀或离子注入的工艺。
整个光刻过程,单从CD角度考虑,就有很多前期工作要做。
首先,光刻胶的选择与评估。从研发的角度来看,要先评估这只光刻胶是否能满足工艺需求。以Krf光刻胶为例:
第一步要做的是调节光刻胶的喷量,一般来说光刻胶单次喷量要控制在1.0cc~2.0cc左右,光刻胶量过少容易产生poor coating(即常硅片边缘曝光中出现的PR涂覆不完全的情况),直接影响整个光刻过程。
第二步,是光刻胶膜厚,膜厚要考虑的是整个光刻胶的profile,不同的fab厂要求不一样,大部分要求光刻胶膜厚的范围控制在目标膜厚的1%以内,比如膜厚目标值是2800A,膜厚变动范围要卡在28A以下,有些则会要求膜厚的3sigma值是否在target 1.5%以下等。

微信扫码上方二维码,可领取2025年最新互联网创业项目!
项目收款截图








推荐阅读: